跳至內容

評論| 王宏恩:台灣公投——綠營基本盤更穩固,但或喪失青年吸引力

已經不滿或者仍在觀望中的選民,在民調時說要投同意票,但最後選擇不去投。而觀望很可能轉化為不信任。

12月18日舉行的台灣公投,四案皆未過投票門檻,不過「不同意」票數都超過「同意」票數,被視為民進黨取勝,國民黨挫敗。從選舉結果來看,這一次的公投案主要有三大影響因素,分別是投票率、基本盤、以及青年選票。(具體數字可參考端傳媒文章。)

實際投票率低於民調

先從投票率來看,四大公投案最後因為投票率低而全部沒有通過門檻。但這樣低的投票率一開始並不完全在各政黨的計算之中。無論是民進黨、時代力量、國民黨、乃至於各家的公開民調或網路自由投票,一開始都估計投票率會有五成甚至到六成,而相關的競選設計也基於這個假設而生。

但最後投票率僅為41%,比其他有潛在藍綠對決的陳柏惟罷免案(51.7%)、黃捷罷免案(41.5%)、韓國瑜罷免案(42%)都還要更低。坊間對於低投票率有一些猜測,有些猜測過去也有政治學的實證資料支持,例如說天氣忽然變冷、前一晚讓一些選民失眠的偶像塌房事件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