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於我犧牲的同事們的獎章,至於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寫的那些東西——我他媽的不在乎。」10月8日,在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兩位分別在俄羅斯和菲律賓的記者的消息傳出後,其中的俄羅斯獲獎者、《新報》(Новая газета)主編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在與新媒體《美杜莎》的採訪當中說。
他是歷史上第三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俄羅斯人,或許也是輿論層面遭遇非議最多的一位。
比起四十五年前的蘇聯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y Sakharov)和三十年前的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穆拉托夫這次獲得的和平獎很顯然更多帶有象徵意義:穆拉托夫的主要職業身份僅僅是《新報》主編,他的主要成就亦在於此,正如他自己所說,是《新報》,是曾為《新報》工作或仍在為《新報》奔走的所有人共同獲得了這一榮譽,這是授給編輯部的獎章,「130位諾貝爾獎獲獎者每天經過走廊。」
但與之同時,在今天政治光譜空前模糊、政治壓力卻空前嚴峻的俄羅斯,獲獎後的穆拉托夫,甚至是整個《新報》,仍不免遭遇來自各方的質疑目光——彭博社知名記者伯爾什德斯基毫不客氣地表示,這次授獎是一個「完全錯誤的信號」,獨立派媒體在打量《新報》會否因為諾貝爾獎而被列入「外國代理人」名單,而大多數人眼中更為熱門的獲獎人選、如今業已下獄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利內(Alexei Navalny),則與他的大多數團隊成員一起,在諾獎公布後至今的幾天中維持着並不友好的沉默。
諾獎勢必會改寫穆拉托夫和《新報》在如今俄羅斯政治環境中的地位,並從而部分地改變俄羅斯政治環境,但問題是,改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