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前兩篇請參看:中國新左三十年,「國師」的三重嬗變、「跨境獵殺港台藝人,中國市場這碗飯不是那麼好吃的」
在後全球化時代,民族主義的流行似乎是一個全球現象,無論是印度土耳其等國家,還是日韓等東亞國家,民族主義情緒都很濃厚;抑或美國,這幾年「美國優先」的意識也在上升,乃至在特朗普時期還成為官方政策。但是,和上述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比,中國的民族主義給人的印象特別突出,輿論不僅用「戰狼外交」來描述官方的民族主義,民眾的愛國情感和言行更是不遜於官方。
中國的民族主義之所以讓世人印象特別深刻,與它所呈現出的衝動和好鬥的性格特質有關。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中國的民族主義有某種排山倒海之勢,不僅席捲的範圍廣,幾乎在每個領域,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情緒都在泛濫,而且非常敏感和衝動,高度簡化成「愛國」乃至「愛黨」兩字。
從最一般的意義講,只要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地方居住生活一段時間,就會產生某種對該區域的心理依賴,這就是人們說的地方/民族主義。當然,作為一種觀念、思想和思潮的民族主義,它是在自有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係的主體後才產生的。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化的產物,此前民族意識還在孕育中,中國人一般具有的,是所謂儒家文化的天下意識,但在中國被納入西方的殖民體系後,民族意識被覺醒了。
就此而言,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思想啟蒙的結果,即所謂「落後就要捱打」。而作為啟蒙的結果,它又是進一步「啟蒙」的手段,以及抗擊外來侵略的武器。它也是中國各種政治勢力依靠的力量。在中國近現代史兩個最重要的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它們成立時,都扛着民族主義大旗,以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為使命。儘管中共隨後就轉變為一個國際主義的政黨,可它產生的背景是五四救亡運動。
中共在之後的很長時期,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兩種面目交替顯現。在全國建政後,整個50年代到70年代,主導中共意識形態的是階級和革命意識,以及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那時民族主義被中共「冷凍」,雖然在中蘇分裂後中共的民族意識一度有所回歸,但在毛澤東要做世界革命導師的心理支配下,中共也急於向世界輸出革命和共產主義,因此,在對外交往和援助中,黨更多的不是從國家利益出發,而是國際共運的利益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