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過去兩年的社會經歷,令香港語境裏「年輕人」一詞有了更新的意涵,運動中常見的「絲打」、「巴打」雖非新字,但與此前「毒男」、「港女」相比,另有新鮮時代風貌。學者游靜的這篇文章,研究早期香港電影中「飛」仔、「飛」女形象之起源。粵字「飛」,嘗為「保守勢力評價反叛青年」的形容詞。文中所論,或作今日端倪二三?謹刊此文,為理解現世提供一處歷史線索及對照。
自中國新文化運動反封建腐化、提倡「現代」情感自由、主張獨立自強,青年成爲革命與社會創新的代言人。香港五十年代左派電影企圖挪用及重新詮釋五四,電影中的年輕人常常是善良、正義、進步的載體,電影的核心關注是要擺脫舊社會,如改編自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家》(1953,吳回)、《春》(1953,李晨風)、《秋》(1954,秦劍)、改編自曹禺的《雷雨》 (1954,吳回)、改編自巴金的《寒夜》(1955,李晨風)等。
這些以代際衝突爲戲劇焦點的電影,或批成人及老年社會的功利麻木,讓新一代難以存活,或評封建守舊勢力為社會進步的窒礙;男女青年成了投射希望與欲望、社會改良動力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