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芬蘭,大部分人首先映入腦海的都是諾基亞這個(前)手機巨頭和5G技術領先者之一。藝術愛好者可能會想到著名作曲家西貝柳斯和芬蘭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這個恬靜、富裕,彷彿置身世外桃源的小國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享受着超高的生活水平與完善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教育。近年上台芬蘭的新內閣由很多位年輕女性執掌,更讓世界見識到芬蘭在兩性平等上的領先地位。
如果我們打開一副歐洲北部的地圖,就會發現芬蘭的地理環境並不那麼「得天獨厚」。如今的芬蘭灣平靜且不識戰火,然而在俄羅斯帝國擴張的帝國時代和超級大國劍拔弩張的冷戰高峰,芬蘭的地理位置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實際上,芬蘭作為現代主權國家的獨立史,只有100年。在這之前,他是沙皇俄羅斯帝國內享有特殊憲法地位的大公國,被俄羅斯徹底納入囊中之前,芬蘭地區是瑞典和俄國兩大北方強國長期爭奪的重鎮。瑞典想要插手大陸事務,勢必要在波羅的海有落腳點,而想要面向海洋擴張的俄羅斯,直接奪取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區從無到有地建立了新首都聖彼得堡(在蘇聯時期稱作列寧格勒)。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17年的兩次革命讓俄羅斯帝國短暫地分崩離析。原俄羅斯的波羅的海省份和烏克蘭地區紛紛脱離帝國宣布獨立。俄羅斯參與瓜分的波蘭也在畢蘇斯基元帥的統帥下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身份。雖然紅軍通過武力「收復」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但是在俄羅斯內戰中,芬蘭的「白衞軍」在德國幫助下打敗了親布爾什維克的赤衞隊,建立了並不從屬於俄羅斯和蘇聯的主權國家。
這種領土安排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獨立芬蘭的國境線距離列寧格勒只有不到40公里。芬蘭和其它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一樣,可以封鎖紅海軍的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並允許第三國通過海路或陸路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在蘇聯內戰中,協約國艦隊確實通過芬蘭灣實施過對白軍的支援。這對被「敵對勢力」包圍的蘇聯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地緣政治風險。內戰的記憶和對俄羅斯帝國擴張本性的懷疑,同樣在芬蘭一方滋生了對蘇聯意圖和行為的不信任。但是在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亟需從內戰中恢復並建成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蘇聯領導層不得不接受他們無法控制的現狀。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協議,承認1918年邊界線的永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