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於人類學研究平台「結繩志」,端傳媒獲平台授權轉載。書單順序略有調整,小標題為端傳媒所擬。
2021年上半年,東耶路撒冷、加沙和西岸的巴以衝突不斷。四月中旬齋月以來,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自五月以來,以色列當局在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街區,系統性地驅逐巴勒斯坦居民,擴大猶太定居點。5月7日,阿克薩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抗議者與以色列警方發生衝突,以色列取消了隨後的耶路撒冷日,派軍警進駐東巴勒斯坦,並開始以武力鎮壓示威群眾。及至目前,以軍在加沙地區的武力行為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其中包括兒童。結繩志特編輯這一書單以展現人類學對巴勒斯坦的關注與介入,並呼籲共情地理解巴勒斯坦人民飽受暴力而堅韌反抗的經驗,借用達爾維什的詩句,體會其中「絲綢的力量和蜂蜜的剛強」。
關於巴勒斯坦的人類學史反映出巴勒斯坦國際地位的漲落,也折射出這一學科的反思與發展。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富拉尼與拉賓諾維茨(Khaled Furani and Dan Rabinowitz)2011年在《人類學年度評論》上發表了關於巴勒斯坦人類學的綜述文章。文中將巴勒斯坦人類學化為四個階段:1)20世紀前來黎凡特地區旅行的西方人以聖經為理解這一地區的基礎語法;2)20世紀前40年關於尚在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描述;3)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西方人類學家有意無意採納以色列所立關於巴勒斯坦地區的錫安主義敘事,只將巴勒斯坦人視為「以色列阿拉伯人」,而抹去其自身主體性;4)直到1980年代,尤其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之後,西方人類學家開始批判地檢審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為,並重視巴勒斯坦人被壓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