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至19日,美中兩國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進行拜登就職以來首次高層會談。會談採用特別的「2+2」形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對中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場講話中,雙方火藥味十足的交鋒,尤其是楊潔篪超時好幾倍的發言,成為媒體焦點。此後,雙方進行兩天三輪閉門討論,雖據透露閉門後的氣氛比開場白好,但會議後雙方沒有共同召開記者會,也沒有發表聯合聲明,顯然在重要的問題上沒有共識。
事後,美方表示,雙方展開「激烈和直接」的對話,部分議題存在「基本層面的矛盾」,得到中國「防禦性的回應」。中方則表示「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是有益的,當然我們之間還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對話總比對抗好,但對話必須本著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進行」。兩國媒體接力在諸如「誰超時」、「誰不顧外交禮儀」、「有沒有待客之道」、「誰佔上風」等問題上交火繼續駡戰。
其實,會談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意外。在會議前,雙方媒體也幾乎一致為獲得成果潑冷水。回到2月農曆除夕,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恢復兩國高層停頓半年多的交往。拜登還向中國人民拜年表達善意。雙方都同意「展開對話、增進互相了解、避免誤解誤判」。可見,舉行高層會談本是這種善意和積極信息的產物。但雙方在會談前都都動作連連,足以損害會談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