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陸生不該是兩岸關係的工具,台生也不只是陸生在台生活的背景,燃燒了青春的,不是只有陸生。

許仁碩:陸生十年,我們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嗎?
2020年7月12日台北,飛機經過台北101大樓。

就在今年年初,才於返台時與陸生朋友敘舊。不料別後短短數月,先是疫情爆發,而後則是北京宣布停止陸生赴台,就彷彿聽見時代的巨輪嘎嘎作響,一道厚重的大門就在眼前轟然落下。

正逢端傳媒推出了「陸生十年」系列報導,關於陸生來台,或是更廣義的兩岸學生交流,從陸生的現身說法、政策變遷到學術分析,做了相當完整的爬梳。回顧自己的學生生涯,剛好與「陸生十年」重疊,也在第一線參與過許多兩岸學生交流現場。如果正如汪宏倫老師在專訪中所言,陸生停止來台「或許就能成為兩岸思考未來關係的嶄新起點」,那麼以台灣學生視角出發的經驗,或許也能讓這番思考更加豐富而深刻。

我在2005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就讀,同年也是連戰訪中,開啟國共合作的一年。雖然已經有許多台灣人赴中經商,但兩岸社會間的交流層面還相當有限。對當時的台灣學生來說,中國似乎代表著某種未來的機遇,但又模糊不清,充滿風險。

從賽後收到的大學港澳臺辦名片、與中國同學去唱歌時,MV上「TAIWAN ONLY」的浮水印、以及接待同學在會場邊瞪著日本隊伍,對我訴說不忘百年國恥,他絕不原諒日本人等等,都讓當時的我感覺到中國與台灣之間微妙的差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