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由美國政府資助,在中國運作了27年的「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項目被叫停。作為1996年來到中國的第三批志願者之一——可能也是中國公眾最熟知的一位和平隊前成員——美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於今年3月發表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中寫道,「我加入和平隊時,甚少有志願者了解這支組織的冷戰淵源。」而在和平隊持續近半個世紀對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與貢獻之外,它作為美國公共外交計劃的緣起,也漸漸變得不為人所知。
1987年,美國國務院《國際關係術語詞典》對公共外交做出如下定義:公共外交就是「由政府發起交流項目,利用電台等信息傳播手段,了解、獲悉和影響其他國家的輿論,減少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產生錯誤觀念,避免引起關係複雜化,提高美國在國外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進而增加美國國家利益的活動」。這一定義,既是美國官方對公共外交理念的詮釋,也是對二戰後美國公共外交實踐的總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在甘迺迪政府時期,公共外交受到了美國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美國政治家認識到,公共外交有利於實現美國的外交戰略,尤其是在與國際共產主義對抗過程中,美國文化與價值觀念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平隊是自甘迺迪政府開始,美國發起的大規模的公共外交活動,它迎合了冷戰時期美國對公共外交的需求,在爭取發展中國家民心、增強美國文化、價值觀念在發展中國家影響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