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反修例運動一年,人們常說「回不去了」,香港教育現場也經歷激變。個體的恐懼、勇氣或堅持,如何糾纏於紅線處處的教育結構,及日益兇險的政治現實?不同位置如何交互作用,釀造香港教育的重大改變?我們製作此系列報導,由人、位置及結構,來探究反修例運動怎樣給香港教育體系鋪設了一條「不歸路」。
反修例運動去年六月爆發,由學校人鏈到街頭小記者,運動主體之一是在校中學生;街頭及報導中也常見到他們的老師的出現,無論是作為抗議者一份子,還是單純面對街頭警察執法,期冀保護自己的學生。政府公佈截至去年12月,共計近1000名學生及80名老師被捕。對此現象,內地媒體延續雨傘運動後作風,再次高調指斥中學通識科主張思辯及中史教育不足,乃「香港亂象的主因」;港澳辦發言人徐露穎在去年8月運動最熾熱時,言稱熱愛國家該是學校的「第一課」,香港學校及課堂卻「遺憾地缺失」。
與2012年反國教運動至2019反修例運動之前的時段相比,反修例運動展開後,有關教師政治言論(從課堂表達到課後教師個人社交媒體言論)及社運參與(如參與示威被捕)的投訴數目急升,投訴往往需要校方甚至教育局介入調查;關注教育的親建制團體對個別教育工作者的狙擊行動,也比此前更為猛烈。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亦在不同場合指出,教師理應注重包括「私人空間」在內的言行,校長也該認真處理有關老師的投訴,否則教育局可以吊銷教師、甚至校長資格。至五月中旬,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前,連串新聞亦震憾香港教育界,包括考評局在文憑試完結後,取消一條被教育局及媒體猛烈譴責為「傷害民族感情」的歷史科考題。
與此同時,2020年4月,由學者及資深教育界人士作顧問、老師及教育政策研究員組成的「香港教育專業自主指數研究團體」發表本年度第一份報告,其中教師對反修例運動前後「專業自主」的評分,由6.19分下跌至3.78分的不合格水平(10分為充分自主);有受訪教師指教育局多次表示有權吊銷教師牌照,由是擔心課堂言論成為投訴材料,刻意避談新近社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