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如何讓本土口罩自給自足?一次「台灣共同體」的強制與光榮總動員

長年實施市場經濟制度的台灣,於三個月內,本土口罩平均日產量由188萬片提升至1000萬片,排名全球第二,並執行國民配給制。怎麼做到的?

如何讓本土口罩自給自足?一次「台灣共同體」的強制與光榮總動員
2020年3月16日台南一間口罩工廠正生產口罩。

2020年3月,「2019冠狀病毒」疫情重災區已由亞洲向歐洲擴散,全球民眾都在高度緊張、焦慮的情緒之中,而口罩則成了全球瘋搶的珍稀之物:面對未知的病毒,戴上口罩是少數可以增加安全感的方法。台灣的疫情也逐日增加,本土與境外感染的個案均有之。雖然在疫情一開始,台灣政府便祭出「口罩禁止出口」、配給制度的鐵腕政策,但仍然難以完全安撫民眾亟需口罩的心情。第一線負責販賣口罩的藥局,更成了所有衝突的最前線。

台灣本土/境外感染情形。
台灣本土/境外感染情形。

自從 2 月 6 日,台灣實施口罩實名制之後,每一天從工廠載貨的郵局貨車,會先將口罩載至郵政總局,接著再分送給全台灣各地健保特約藥局和衛生所。接著,藥局的藥師與助理就要在日常工作之外,另外負責分裝,再發放給來索取的民眾。

2020年1月29日台灣,市民在藥房內買口罩及防疫用品。
2020年1月29日台灣,市民在藥房內買口罩及防疫用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