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鍾曉烽:從港式幽默說起——反修例運動中的情感與抗爭日常

持續超過一個月、且逐漸變為週末抗爭的「反修例」抗爭行動,確實展示了社會運動如何有機地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鍾曉烽:從港式幽默說起——反修例運動中的情感與抗爭日常
2019年7月14日,香港沙田舉行的示威活動中,警方與示威者在新鴻基經營的新城市廣場內發生衝突。

經歷六月的「完美風暴」,香港的七月,「反修例運動」仍然進行中。由7月1日的民陣遊行打開序幕,當晚示威者自發佔領立法會推上高潮,7月6日光復屯門行動,同日連儂牆散落社區,彩色便利貼遍滿港九新界,7月7日九龍區「和理優」大遊行;接連著的周六周日,已有市民和關注組織在上水、沙田發起社區遊行,嘗試將反修例的訴求扣連地區主題,連同7月28日將軍澳和西環兩區的「東西夾擊」遊行,這種走進社區日常的抗爭手法,相信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

7月9日特首林鄭月娥宣告「the bill is dead」,然而「the movement is still alive」,不計網上已進行或籌劃中的連結型行動(connective action),區區連儂牆的攻守經已漸漸白熱化。反抗運動發展至今,已有不少文章檢討和反思這次運動當中萌生的抗爭智慧,筆者希望補充一點觀察,談談抗爭情感與日常。

大埔墟火車站行人隧道內的連儂牆。
大埔墟火車站行人隧道內的連儂牆。

由「幽默」說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