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片,顧名思義就是在歲末上映、橫跨整個年節假期的院線電影。這個專有名詞雖來自香港,概念卻非華語電影獨享,它往往配合在地脈絡,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週期。以西方國家為例,從聖誕到新年這段長假,往往會上映不少節慶意味濃厚、適合全家觀賞的電影;而對美加來說,感恩節檔期通常會上映闡揚家庭價值的闔家歡親情電影,此點似乎相當符合華人世界「賀歲片」的定義。就日本來看,最具代表性的「正月映画」(即賀歲片)莫過於拍了48集的《男人真命苦》,這系列電影多在每年的盂蘭盆節和新年正月初一上映,看紅白對抗跨年,隔天全家一起進戲院看最新一集《男人真命苦》開啟新的一年,曾經是好幾個世代日本國民最美好的集體記憶。
賀歲片的集體記憶
「賀歲檔」之於華人,通常意指農曆春節檔期;但廣義來說,從新曆元旦以至農曆元宵都可以算入賀歲檔。香港早在1960年代,就會因應農曆春節檔期拍些片名沾點好運題材熱鬧喜趣的庶民電影,到了華語電影市場燦爛輝煌的1980年代,春節檔期除了紅極一時的賭片及成龍一年一度的動作電影之外,總會有市場嗅覺靈敏的製片號召一大票帥哥美女競演大堆頭賀歲電影,故事往往環繞「家和萬事興」、「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等闡述家庭價值的保守主題,或許拍得急就章而不夠深刻,但求應景喜慶,迎春接福也就夠了。例如由杜琪峰導演,周潤發鍾楚紅等人主演的《八星報喜》,就極具代表性(後來由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領銜主演的《家有喜事》同樣脫胎於此,就連大哥角色也同樣由黃百鳴飾演)。
於是即便近年賀歲檔屢屢推出中國資金、香港導演、三地演員共襄盛舉的大片,但受限政治因素及各地文化差異,中、港、台最終往往仍是各賀各的歲,各賺各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