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對內地傳媒來說是一件已經準備了一整年的盛事。先是今年除夕晚的亮燈儀式和煙花慶祝,到央視春晚的「珠海分場」插入大橋「海陸空」科技表演,再把颱風「山竹」來襲稱為「地球君驗收」,終以昨日(10月23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見證開通作結。看微博留言,內地網友紛紛對大橋點讚引以為傲。
相對來說,香港這邊無論是媒體或是民間輿情都要冷淡得多。在臉書上,討論大多集中於比較接駁巴士和傳統乘船到澳門的票價,也少不了對工程質量的揶揄質疑;把大橋當作「社會發展」的指標來讚頌的可謂絕無僅有。
這種內地熱香港冷的態度落差近年並不罕見,早前通車的高鐵香港段亦是一例。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再拉遠一點的話,卻會發現眼前的中港落差在過去曾經完全對倒。畢竟,港珠澳大橋的歷史橫跨香港四任特首,無論中國內地或是香港的政治環境都已轉了不知多少道彎。中港輿論對港珠澳大橋的態度改變,背後也是中港關係重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