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魏月萍:反假新聞演變為公審學者?新加坡未完的歷史論述競爭

新加坡旅英學者覃炳鑫和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的論辯焦點──有關左派與馬共同謀的「嫌疑」,其實是延續過去長久以來新加坡學人對官方歷史論述的知識抵抗行動。這樣的戰鬥仍未有停止……

魏月萍:反假新聞演變為公審學者?新加坡未完的歷史論述競爭
2018年3月,新加坡政府在舉辦了八天的「反假新聞法」聽證會,最後一場的馬拉松聽證會,卻意外成為旅英歷史學者覃炳鑫和新加坡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的論辯角力場域,爭議的焦點其中是人民行動黨和前總理李光耀是否是假新聞散播的始作俑者。

全球流竄的網絡假新聞,早已是世界各國欲致力解決的問題。可是一旦要落實到法津與政策層面,便不能不謹慎審視它對言論自由可能形成的箝制與傷害。新加坡政府在3月中旬舉辦了八天的「反假新聞法」聽證會,歷經三週之久,共有兩百多名專家與學者出席提供建言。這個由十人特選委員會召開的「公開聽證會」(以下簡稱聽證會)的本意,是要聽取各界人士的專業意見,但最後一場六小時的馬拉松聽證會,卻意外成為旅英歷史學者覃炳鑫(Thum Ping Tjin)和新加坡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的論辯角力場域。

該場聽證會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項:一是人民行動黨和前總理李光耀是否是假新聞散播的始作俑者;二是在1963年「冷藏行動」(Operation Coldstore)以及1987年「光譜行動」(Operation Spectrum)的大逮捕是否具正當性,而這兩次的逮捕行動背後,考量的究竟是政治利益抑或國家安全問題?

新加坡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在新加坡的「反假新聞法」聽證會。
新加坡律政兼內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在新加坡的「反假新聞法」聽證會。

「公審」學者展現國家權力意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