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印尼導演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先後有兩部紀錄片入選「東南亞真實之浪」焦點單元:一部是《演猴論》(Masked Monkey -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Theory,2014);另一部是《金曲達令》(Tarling Is Darling,2017)。
兩部影片皆聚焦在印尼庶民社會在現代化發展之下,那逐漸式微、邊緣化或被冠以污名的民藝活動——猴子雜耍與塔玲噹嘟音樂(Tarling Dangdut)。這兩種來自民間、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表演藝術,因著各地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印尼社會樣貌。而這兩種看似迥異的活動,彼此之間都有著「塔玲噹嘟」這一共同要素——這是一種蛻變自傳統噹嘟音樂,在北爪哇當地的音樂傳統基礎下,融入噹嘟樂隊的編制與展演方式。
養猴子的人也是猴子?
「我本身很喜歡音樂,音樂是很好玩的東西,不管在做什麼事情,它都可以陪著你。想要表達一件事情、一個情緒的時候,拿出音樂,它會自然展現出其意義。」談到《演猴論》和《金曲達令》這兩部電影中大量使用的音樂時伊斯麥回應道。音樂在電影中大篇幅的使用,成為導演伊斯麥作品的一大特色。雖然一開始,他對於這種快節奏、熱鬧吵雜、混雜著印度、馬來、阿拉伯音樂旋律和現代搖滾樂器的噹嘟音樂沒有太多好感,居住在雅加達市區的他,每天早上都會被揹著收音機逐家逐戶放音樂表演、收費的街頭藝人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