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曖昧的公共空間」,它的存在沒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隨時可能被一陣湧來的細浪淹沒,但可以在彼此不斷試探中小心翼翼地達到彼此都能容忍的動態平衡。
1月31日,季風書園上海總店清場,宣告這家曾被譽為「上海文化地標」的書店在經歷整整二十年的風雨之後正式謝幕。這其中的波折,不僅僅是一家書店的起落,更被廣泛解讀為國內公共空間生存的象徵與縮影。
它是一家書店,但又不僅僅是一家書店——無論是書店的經營者、讀者,以及若隱若現涉入其中的主政者,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事實上,如果它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那它的關張也不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被賦予如此多的意義,甚至恐怕也不至於在這個口口聲聲喊着要建設文化事業的「國際大都市」裏無處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