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28日,金門舉行首次博弈公投,「同意」2705票,「不同意」2萬4368票,589票無效,投票率24%,反賭方以9:1得票率大勝促賭方。在台灣法制下,這等同金門人以民意否決賭場提案,未來三年內,金門將無法開設觀光賭場。
這是台灣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來第四次賭場公投,也是「不同意」票比例最高的一次公投。2009年,澎湖第一次公投以反賭方小勝作收;2016年,澎湖舉辦第二次賭場公投,反賭方得票八成,賭場夢醒。唯一一次在2012年通過賭場公投的馬祖,卻因相關法令配套通過,至今未見賭場開設。
如今,金門人以九成民意否決賭場,可說是90年代以降「離島賭場夢」的終點。離島賭場夢的起點,因兩岸交流、離島盼望吸引陸客開賭而起,但,這場黃粱賭夢一覺二十年,兩岸關係早已非初開放時相互試探的青澀氣氛。若說澎湖在2009年期待的「陸客」仍是面目相對模糊、財力雄厚的模樣;久歷「小三通」交流的金門,對「陸方」的認識更為清晰,這也讓「陸方」在賭場公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甚至被認為是間接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作者董森堡為古崗村在地青年,參與金門反賭場連線,期間「行腳」走遍全境三鄉三鎮,密集與鄉親對話,對於金門賭場公投歷程有深度觀察。對於他與許多反賭青年來說,外界雖以「反賭方大勝」形容最後結果,但在他們看來,這卻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選舉。一葉而知秋,這場發生在邊界離島的小型公投,亦可映照兩岸新局勢下,台灣對自身民主實踐、經濟發展、與「陸」共舞的焦慮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