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跟不少人一樣有一種錯覺,以為城市比鄉村安全,因為到處都是堅固的三合土建築物,在它們的庇蔭下,我們不用害怕颱風暴雨。事實上隨着香港城市的現代化,一百年來,颱風襲港期間的死亡人數持續下降,1906與1937兩場颱風各死萬人以上;到我的少年時期,著名的颱風如1962年溫黛及1972年露絲等,死亡人數跌至一百多人之譜;來到現在,死亡人數基本上是零,香港社會認為一個也嫌多,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確是穩固安全,風雨不驚。
可惜以上只是迷信三合土的氣象人的狹隘視點,城市遠遠超過一堆三合土,而是人群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宜居的氣候,需要呼吸空氣和飲食,也需要排污水、丟垃圾,日常生活還需要電力、燃料、各種物資、街市、商店、食肆、路橋、交通工具、郵差、電話、報紙、互聯網、保安、警察、消防救援、醫療、學校、娛樂、銀行等等,無時無刻都有數不盡的系統在運行,無數人在不同崗位工作,互相配合和支援,協同營造讓所有居民能夠生存的環境,讓大家過着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習以為常,以為運作暢順是理所當然的,少有置疑支撐城市運行的複雜系統是否永恒可靠,永無故障。
可惜在現實裏,這些系統是會出事的。8月颱風天鴿襲澳門,海水淹浸城市,斷電斷水,高GDP值和宏偉的大樓群落未能阻止風雨災禍,同是8月颶風哈維肆虐美國,德州首府侯斯頓(休士頓)被大水淹沒,全城癱瘓,還誘發化工廠爆炸的次生災害,超級電腦和高科技等在自然面前一籌莫展。更有甚者,城市癱瘓愈來愈不像偶發事件,2012年颶風桑廸在美國紐約造成大規模水淹,距今只不過五年,再之前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新奥爾良(紐奧良)城,間距也只是六年。桑廸令曼克頓全面癱瘓,交通斷絕,大規模停電,一級大都會的核心區原來不堪一擊。至於卡特里娜,大雨加風暴潮也令新奥爾良城大面積水淹,至今元氣仍未完全恢復。現代人整天誇口高新科技,原來最高的科技在天上,灑幾滴雨,起多少浪,人間的大都會就變成廢墟,我們是時候檢視自己城市的脆弱本質,及早為未來的災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