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文言/白話文教材課綱爭議仍在持續,隨着專家學者意見領袖紛紛加入戰團,在議題嫁接統獨政治不斷發酵、論戰火藥味不斷提升的同時,「支線劇情」也逐漸豐富起來。比如不少人開始討論:到底文言能否更加「簡潔」,用更少篇幅表達更多意思?比如如何遴選篇目,可以達到更好的情操陶冶效果?
然而這樣的爭論走向,無異於是在模糊爭論的核心。文言文之所以被擺上風口浪尖——無論是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是今天台灣/中國的課綱/教科書修訂,都逃不開政治浪潮的左右。而對文言文教育問題的思考,也必須,或者說沒有選擇地,從政治角度出發,回到政治中去。
然而問題在於,這是什麼樣的政治?我們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