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台灣地區自15日起解除軍事戒嚴狀態。解除戒嚴,意味著解除長達38年的兩岸戰爭對峙狀態,冷戰帶來的長夜寒冬出現曙光,台灣開始卸下「反攻大陸」軍事基地的枷鎖,品嚐各種自由的滋味:開放報禁、解除黨禁、自由出國旅行、上街集會遊行。解嚴後的台灣,在自由的滋味中尋找自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活出了獨特的「台灣人」面貌。
如此生活三十年,台灣亦在自由中為自己上了三十年的民主課。在課堂上,台灣完成了三次政黨輪替,過程和平,甚至在2016年選出了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新聞自由指數在亞洲名列前茅,大部分言論均不受限制;街頭每年有數千場大小集會遊行,人民有機會以社運改變國家政策。
這是台灣自己寫下的「民主」定義,它既有西方城市文明的色彩,亦有東亞鄉村社會的內核。在二十世紀的華人遷徙流離的歷史上,這些屬於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實踐過程--不管它仍有多少缺陷--無疑是一場奇蹟,而這奇蹟屬於每一個曾為台灣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