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餅怎麼分,決定小孩能看哪種醫生

健保給付制度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傾斜,許多治療難符合需求。條件好的家庭能自費找資源,否則只能仰賴藥物或漫長等待。

「國一他開始吃藥那天我們全家到外頭用餐。以前在餐廳吃飯,他整個人會很躁動、一直走來走去,一下碰這個一下弄倒那個,絕對沒一刻得閒。但那天他狀況非常穩定,靜靜地吃完飯以後跟我說:他要回家念書了。」那個寧靜的片刻,讓佳佳直呼神奇。

吃藥是兒子主動要求的。國小三年級時,佳佳發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本身是特教背景的她和朋友商量後,決定帶孩子去看醫生。佳佳回憶看診過程大約二十分鐘,醫生請佳佳和學校老師填了量表,也做了魏氏智力測驗後,鑑定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根據台灣衛福部出版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福部心理衛生專刊》, ADHD 可分為三大核心症狀,其比例分別為:注意力不足(30%-35%)、過動和衝動(10%-15%)以及混合型(50%-60%)。各國研究的盛行率介於5%到12%之間,台灣的兒童盛行率大約5%到7%不等,其中男女比例約4:1。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