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版最多只能放六、七條新聞。我曾經看過裏面三條都是置入性行銷。」阿旺(化名)是台灣某家紙本媒體的駐地方記者,這幾年他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裏多添了一個項目——「多元營收」,記者要幫助報社媒合業務。廣告買得多的單位,主管還會送新聞給對方,「像有些單位一年在全國版下十則置入性行銷,主管就會跟對方說,他們平日的活動我們會多報導。新聞版面上也會讓有下廣告的(單位)優先見報。」對這些習以為常的阿旺語氣飛快。
在平面媒體流通率與廣告持績下滑的趨勢下,置入性行銷已經成了台灣媒體飲鴆止渴的惡習。
一邊採訪,一邊賣廣告
長年以來,報社靠廣告和訂閱撐起營收,但這幾年,原本一口氣買下全版廣告的精品名牌,如今把錢投入在 Facebook 與新聞 App 的蓋版廣告。2008年紙本媒體廣告量還有新台幣110億(約27億港幣),2012年廣告總量只剩下95億元(約24億港幣),首度跌破百億。近期《2013-2014年廣告年鑑》更指出該年度報紙廣告總量僅87億元(約22億港幣),比起前一年度又下滑了8.85%。另凱絡媒體針對2015年廣告量的調查顯示,報紙廣告營收已下滑至64.7億(約16億港幣)左右。與此同時,報紙的閱讀率下跌到不足全盛時期的一半。廣告和訂閱雙雙慘跌,為了挽救營收,紙媒無不使出渾身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