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2016年的今天,我們彷彿已經忘了黑人曾經是白人奴僕的歷史,又或是以為種族歧視早已隨着197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政策而結束。我們甚至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黑人運動員代表美國參與奧運、看到黑人演員獲頒奧斯卡獎項,在2008年更選出了首位黑人總統,這一切看似都很公平、很美好。
但存在於白人社會的歧視並沒有因着時間而被沖淡,近年更有塵躍紙上的跡像。黑人少年被無故槍殺、警方選擇性地執法甚至濫殺黑人無辜、黑人演員因評審不公而發起 #OscarSoWhite 行動等等都在告訴我們,種族從未公平過。回望香港社會,因歷史和經貿發展而形成這個多種族、多族群的社會,面對這些膚色、語言、宗教、文化及生活方式都略有不同的少數,又可曾因為刻板形象和社會結構,讓他們與美國黑人一樣,被置於不公待遇之中呢?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為〈當佛格森在燃燒—在深切絕望中不放棄的理性批判〉,為《在世界與我之間》的專文導讀,經衛城出版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