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79年9月,強調「國家自主」、「外交獨立」的哈菲佐拉·阿明成為阿富汗總統,這實際上挑戰了蘇聯控制阿富汗的政策。同年12月,阿明與家眷等遭蘇軍特種部隊殺害,蘇聯策劃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台,讓他出面要求蘇聯軍事援助;而阿富汗各派游擊隊則得到了美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特、埃及等國的支持與武器供應,原本蘇聯預算「三個月結束」的戰火,蔓延十年。
誰需要這場戰爭?這是《鋅皮娃娃兵》的核心命題。鋅皮是鋅皮做的棺材,娃娃兵是十來二十歲的士兵,「鋅皮娃娃兵」就是那些帶著國際主義熱情去國而戰最後卻被封在冰冷鋅皮的逝去生命。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說自己是「通過別人說話的聲音來聆聽世界」,這本書裏面沒有作者的評論,解釋,只有無數受訪者的自白——「人死的時候,完全不像電影裏表現的那樣,一顆子彈擊中頭部,雙手一揚倒下去了,實際情況是:子彈擊中頭顱,腦漿四濺,中槍的人帶著腦漿奔跑,能跑上半公里」;「他們把棺材運過來了,我敲打著棺材:你是我的小太陽,你是我的小太陽啊……」;「在那邊,朋友是朋友,敵人是敵人。可是在這兒,我常常問自己:我的朋友為甚麼陣亡?這兒一切都不對頭,我總覺得自己是陌生人。」
如果《牛鬼夜神錄》和《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裏說的是「受害者」的故事,《鋅皮娃娃兵》裏說的更包括「加害者」的故事。但是,那些從戰地而回的士兵,誰又能說他們不也同時是「受害者」——「我在某本書裏讀過這麼一句話:『扼殺勇氣』,派我到那邊去時,我心裏已沒有甚麼東西值得扼殺了」;「哪來的仇恨?很簡單,一個戰友被打死,當時你和他在一起,兩人共用一個飯盒吃飯。他滿身是血,躺在地上。看一眼,甚麼都明白了,這時的你會瘋狂地射擊。這裏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