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九月舉行,今屆選情極為混亂,大量後佔領運動(雨傘運動)的團體組織參選,在比例代表制下隨時因為分薄票源而「攬炒」(同歸於盡)。近日就有大型民調出爐,引來各方形勢解讀,並成為鼓吹不同陣營退選的佐證。
正如負責執行是次民調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所述,現時離選舉尚有一段時間,結果主要反映參選人本身的知名度而已。事實上,這點從數據中也不難察覺。新界東選區剛完成了補選,勝出者楊岳橋在選民心目中記憶猶新,在這次民調中便得到 17.4% 的支持,遠超過其他對手,應為近期人氣所至。畢竟上屆湯家驊和楊岳橋合組名單,只是以7%的低門檻當選。反過來說,同屬傳統泛民陣營的新界東參選人則不用過於悲觀,楊岳橋暫時所得的支持會流向他們的機會一點不少。
選民不會太早決定意向
僅僅拿一次的民調結果便去推算誰人應該夠票當選,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做忽略了香港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選民大多不會太早決定要投誰的一票。以上屆立法會選舉為例,票站調查顯示只有 29% 的投票者是早於一個半月之前便決定了投票對象。換言之,這次民調的回應者當中,說不定有七成會在選舉前變心,可見是次結果的參考價值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