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還沒有上台,就為她的人民定義了這個2007年的牛津字典年度單字,一個法文字locavore。local指「當地的」、 devour是「貪吃」,台灣的新政府這樣解釋中文的意思「在地得時」,如果用台灣人慣用的福佬話發音說「得時」,會更精準,更有意思。
認真說起來,locavore的法文真意,或者說它被造字的意義是「本土飲食」,可追溯到1989年義大利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發起的新飲食運動風潮「慢食」有關,也貼近於英國環保人士派克斯頓(Andrea Paxton)在 1990 年提出的食物里程(food miles),用來描述食物從生產地到消費者的餐桌所經過的運輸距離,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所發起的運動。
這些訊息卻讓我回憶起大學時代島嶼風起雲湧的各種運動,其中影響深遠的是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一場為了抵擋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的前身)的運動,也是這場運動具體化了台灣解嚴、解除報禁,在二次大戰之後國民黨統治台灣的鬆動,同樣的,戰後全球工業化四十多年的隱患正式浮上檯面,一座海島,一個永遠必須向海洋發展擴散的社會,隨時與全球接軌的環境,與國際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