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香:《我們的那時此刻》,金馬五十的舉重若輕

如果電影讓人懂得想像,那麼從《我們的那時此刻》投射出來的想像,絕非泛政治的認同對立,或是去政治的溫清漠視。

黃香:《我們的那時此刻》,金馬五十的舉重若輕

近一兩年,先後有兩部關於台灣電影的紀錄片,都由官方出資委託拍攝,也都和黨國機器的歷史有關。《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由台北市政府出資,趨近於資深文青的影史觀點;其對不熟悉台灣影史的人,特別是九〇後出生的新生代,不經意間設下難以跨越的觀看距離。

《我們的那時此刻》則是文化部委託拍攝(文化部、中信創投與CNEX共同投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獨家贊助),試圖梳理金馬獎五十年來的歷史。這樁委託案看似容易,實則艱難,尤其是在台灣不斷面臨轉型之際──無論是政治認同、歷史觀點,或者合法取用影音著作權的規範 。

為政治服務的電影體制

片子一開始,導演直接再現過去戒嚴時代看電影、進劇場、聽音樂會必經的「愛國儀式」,銀幕上赫然出現「請起立唱國歌」字樣,黨國MV伴隨着「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樂聲,為《我們的那時此刻》拉開序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