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劉勵超:從攝氏2度,思考香港政治氣候變遷

特區管治班子應該閉門深切反省,何以上任以來幹了實事竟然「功不抵過」、民望長期處於低位、社會分化有增無減、施政日益艱難?

劉勵超:從攝氏2度,思考香港政治氣候變遷
劉勵超:不出兩至三年就會升到2度的臨界點,屆時最壞的情況是香港政局失控,「港人治港」淪為國際笑話,北大人不但顏面盡失,更要設法在「一國兩制」原則和《基本法》規範下收拾殘局。

全球暖化威脅日益加深,各國談判合作解除此威脅歷時數十年不果,終於在去年底達成《巴黎協定》。香港自回歸以來,政治氣候亦持續惡化,社會爭拗升溫,卻未見特區政府在應對此問題上做出什麼成績。日前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前局長解振華先生來港,以「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應對」為題演講,解釋中國的環保政策,和中國在《巴黎協定》談判過程中化解危機的關鍵角色。國家在應付氣候變化的思維和態度,堪為特區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如何化解籠罩香港的政治霧霾借鏡。

政治氣候惡化

自回歸以來,一股由不同持份者匯聚的政治力量不斷衝擊特區政府,其中有言行激烈者,項莊舞劍,志在反對共產黨領導的中央政府,導致中港矛盾。這些矛盾由反對香港「染紅」,伸延到反對批准每日150名內地人來港定居安排、反對學校引進國民教育課程、粗暴對待內地遊客和水貨客、反對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於中港足球賽事升旗及奏國歌時喝倒彩和背向國旗、反對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以至口誅筆伐本港某電視台播放新聞時採用簡體字幕,和推行學校教授普通話等等。

反中思想,加上一些與北京無關的香港結構性問題,例如社會流動,孕育了一幫打着「香港不是中國」和「本土主義」旗號的熱血尚武青年。他們把反特區政府和反北京的情緒,透過「無底線勇武抗爭」宣泄。日前立法會新界東議席補選,「本土主義」代表取得66000票,排名第三,出人意表。假如這次選舉結果輻射至本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議會政治將變得更複雜,政府施政將更困難,令人憂心需要迫切解決的民生問題會否因此遇到更多阻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