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年初一的騷亂,右翼本土氣勢再上升。他們當然無法撼動建制派的支持者。因此,右翼本土的冒起,挫敗感最大的是泛民,和包括自由派到左翼在內的泛社運力量。有關右翼本土冒起的原因,由社會結構到傳訊技巧,大家都可以找到。但我覺得有一點是較少人討論的,就是右翼本土本身其實也是泛民和泛社運有意無意催生出來的產物。
恐中恐共:泛民到本土派的繼承
右翼本土號稱「本土派」。他們強調中港區隔,以「香港人」身分認同那種優越感和與之相關的不安感作為動員工具。有的甚至不介意搞族群鬥爭,以至是用帶有明顯歧視、排外色彩的語言。
但事實上,經常被「本土派」痛罵的泛民,過去二十多三十年來,其實也是一路主張中港區隔,也是以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作為動員工具。說到底,恐共恐中的情緒始終是泛民的最大本錢。民主法治這些普世價值,在不少市民眼中只不過是維持中港區隔的工具,而非要實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