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記者手記:我想撕下標籤,我想讓對話的起點不是仇恨

形形色色的陸生們,當然不應該被無差別地集體定義為「愛國洗腦五毛」。同樣作為陸生,來港前後我經歷了複雜的認同變化。但當我看待自己的身份,還是常常想,我需要為我出生成長的中國背負道德責任嗎?

記者手記:我想撕下標籤,我想讓對話的起點不是仇恨
黃煜(左)與劉子豪(右)在香港理工大學聊天。

【編者按】同為陸生的記者,深入了解與自己觀點不同的「高調愛國者」。面對陸港雙方對彼此的刻板印象,抱著促成溝通對話的信念,記者想捕捉最真實的情緒,憤怒、焦慮,記錄標籤背後,這些異質個體的思想掙扎。他們有沒有國族原罪?他們對香港負有怎樣的道德責任?怎樣的經歷讓他們成為今天的自己,明天又可能往何處去?

在民主牆事件中公開發聲的香港理工大學內地生汪煜(左)與劉子豪(右)。攝:羅國輝/端傳媒
在民主牆事件中公開發聲的香港理工大學內地生汪煜(左)與劉子豪(右)。

《燃燒的民主牆:陸港大戰中,突襲的內地生》發出前一天,我和編輯為此文標題的重點斟酌了許久,討論在香港的語境裏,我們要尋找的情感痛點究竟是什麼。是中港矛盾的微妙平衡何時會「爆」,還是這群陸生究竟是不是「洗腦五毛」?

在那個時間點,港大碩士生楊政賢對香港大學「種族仇恨」的親歷文章,正引發包括香港左翼在內的各個群體的反思,而民主牆一文中的多名受訪者也表達了對中港矛盾未來走向的擔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