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大年初一旺角黑夜的激烈警民衝突過後,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馬上把事件定性為「暴亂」,民間社會的焦點則在於:香港社會制度處處維護既得利益,年輕一代在缺乏出路之下,是否從此走向激烈抗爭的不歸路?旺角黑夜的觸發點──小販在街道上擺賣的權利──則變得無關痛癢。
小販能否在街頭擺賣其實涉及嚴肅和重要的「空間政治」,而這個課題在香港社會甚少被關注,更遑論深入探討。這種現象十分奇怪,畢竟土地是香港最珍貴的資源,香港土地應怎樣使用,是典型的空間政治議題。如此重要的議題卻竟然缺乏討論,說明香港的根本問題,是無論政府或民間,對香港的認知嚴重滯後於實際狀況。
旺角黑夜激烈警民衝突過後,事件的導火線成了死灰,激烈衝突成了問題所在。但新年假期過後,香港社會要面對高鐵項目嚴重超支,政府向財委會要求增加撥款;高鐵項目涉及的恰好也是空間政治。其他棘手問題,如東北發展或新界原居民的丁權和丁屋政策等,全是典型的空間政治議題。旺角黑夜激烈衝突的畫面或許令人震驚,但小販在街道上擺賣的空間政治,才是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