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近代國際關係源於300多年前歐洲民族國家的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體系,它確立了主權平等作為國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不過這個規範不足以維護和平。1803至1815年的拿破侖戰爭催生了歐洲協商體(Concert of Europe)。成員國同意合力對付有野心的大國。這就是均勢原則(Balance of power)。它維繫着歐洲的和平直至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戰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成立並引入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的理想──視任何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攻擊就是對所有國家的攻擊,成員國都得共同承擔責任,維護世界和平。這理想還沒制度化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戰後,聯合國(United Nations)終於建立了集體安全制度。實踐下來,它也不算是很成功。原因之一是成員國是否支持主要是看行動是否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其次是安理會中的常任理事國都可以否決維和行動的議案。如果破壞和平的是大國或者是它領導的區域性組織,聯合國便束手無策。因此,二戰後的世界和平並非靠集體安全,而是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亦即美蘇兩國超級大國都擁有大殺傷力核武器的相互制約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秩序從兩極變成美國獨大的單極系統。進入21世紀,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博弈或許會改變全球的治理格局。
中國在上述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史中,最初是扮演局外人的角色,繼而變成(帝國主義的)受害者,第二次大戰後冷戰開始到中蘇交惡為止的期間,曾經是參與者。1971年加入聯合國後,中國早期對全球事務還只是觀察及學習者。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讓中國重返世界經濟。儘管六四事件惹來西方的制裁,中國還是繼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而政治和外交方面則遵行「韜光養晦」的策略。2001年加入世貿後中國加速融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然而,國力膨脹也在海外引發中國威脅論,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崛起(後稱和平發展)」來應對。十八大之後則是「奮發有為」的新型關係的創造者。回顧往事,可嘆我國的世界角色何其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