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之時是一年前佔領清場之日,在此整理一下從上年至今的一些想法,算是對這次事件的一些個人總結吧。第一點回望,就是中國政府對香港社運所構成的限制,這個限制不只客觀地存在,而且是參與各方都在相當大程度上,情願或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限制、在這個限制下尋找自己的空間。第二點回望,是2003年以來的社運,大抵是以「解構」作為主導思想,發展至今應要反省這種思想的局限了。
有論者曾言,佔領期間何以建制派不高調站出來支持政府?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支持了政府,就是抹黑了自己,這樣做很不化算;但更根本的考慮是,香港不是利比亞,建制派不必擔心反對派的行動會使香港政權不穩,因這種事發生之前解放軍一定出手,而香港的反對派一定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既然沒有這個擔心,建制派就不需進行相應強度的動員以頂着反對派了,香港街頭便不會出現兩派群眾相遇,大規模對峙的情況。
在中國制約下進行的佔領運動
中國政府構成的制約,也影響了香港政府及佔領者的行為。如果沒有中國政府在背後支持,從香港政府的角度看,真會擔心支持者不斷增加的運動,是有可能使政府下台的,政府要認真思考應否及早出手鎮壓,將危機撲滅於萌芽狀態。但香港政府沒這個擔心,可以用拖字訣,這是從中國「借來的資源」使然。從佔領者的角度看也是把這個中國因素考慮進去的,不少參與者只因不滿政改、不滿警方發射催淚彈而站在支持佔領的一邊,沒想過中國因素什麼的。筆者接觸的佔領參與者中,沒有人想過武裝奪權,連向這個方向的思考也沒有,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大家也知道這個想也不用想。既然大家心底裏是存在着這一條底線,事件升溫的空間便相當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