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詹順貴:貨貿談判能贏得台灣人好感嗎?

過去中國對台的讓利對象都是兩岸紅頂買辦,台灣人民反受其害,這將會調整嗎?而目前的貨貿談判內容,又有助於進一步贏得台灣人民好感嗎?

詹順貴:貨貿談判能贏得台灣人好感嗎?
圖為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台北港。

馬習會後,2015年11月21至23日,中國與台灣進行第12次貨貿協議談判,雙方因為開放產業項目、關稅配額、稅率及調適期等四大議題仍有歧見而結束。但異於往例地立即約定一個月內再談一回合,台灣兩大談判代表國貿局長楊珍妮、工業局長吳明機,甚至主動表示希望年內能有重大進展,顯見於馬英九操之甚急的情況下,年底前的第13次談判,很可能不管台灣內部質疑聲浪,一定會簽署協議,馬英九為了成就表面政績,極可能會棄守限制中國農產品輸台的底線。

台灣已確定將積極開放相對較低價的中國1510項其他工業產品進口,另可能於下次談判時同意開放的有320項農產加工品、調製食品。僅勉強堅守707項農產品,但已洩漏期待年底達成協議之下,第13次談判能否繼續堅守得住?令人堪慮。無論如何,已可預期台灣農產加工業、食品、鋼鐵、紡織、電器電纜、玻璃、陶瓷、橡膠與汽車零件等產業,將哀鴻遍野。

至於表面上守住的707項農產品,因其中約有三成即是作為農產加工品原料,一旦下游農產加工品由中國輸台取代,等同也讓生產這些農產原料的小農喪失生計。台灣政府雖表示將編列預算補助受衝擊企業渡過難關,但市場一旦被搶走,所謂補助,不過就是企業解散的遣散費而已。人民需要的可是企業得以經營,工作可以存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