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上「「光復行動」的蒙面人到議會內打着「本土」旗號的年輕人,有評論員認為本土思潮勢不可擋。然而,前陣子端傳媒卻以《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 為題,探討本地學術界香港研究的衰落。
所謂「自己香港自己研究」,受訪的幾位本地學者不約而同認為隨着教資會過去十多年來愈要求大學研究國際化,他們便愈被迫要放棄香港研究。本土研究真的是供不應求嗎? 究竟,經濟學怎樣看香港研究呢?經濟學者又會怎樣看香港研究呢?
經濟學分析香港研究
「市場有價必傳世,思想共享難賣錢」,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說的。經濟學的傳統分析,發明是「共用品」(public good),可以讓無數人一起共享,但把他們隔離收費卻不容易。是的,相比大家熟悉的市場物品,思想或發明有銷售收錢的困難。尤其是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即那些本身沒有直接市場產品的研究,要收費更是難上加難。加上科研涉及的投資與風險,理論指單單依賴市場投放在基礎研究的資源會過低,市場失效要靠政府資助是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