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那麼大的如果,那麼小的拼圖:讀陳冠中《建豐二年》

陳冠中是個有話要說的小說作者,似乎也不避諱意念先行,小說裏的「言外之意」也清楚得不像是在「言外」。

那麼大的如果,那麼小的拼圖:讀陳冠中《建豐二年》

陳冠中的政治諷寓小說《建豐二年》頗引發一番關注,小說的各種機關設計(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設定1979,台灣美麗島事件之年)及小說的各長處,王德威教授為該書台灣版寫的序論〈史統散,小說興〉言之詳矣。我想談一點別的。

王德威序論第一句就概括了這部中篇的可能性條件:「如果國民黨贏得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這一個如果,把一票中共建國高官重臣、帝王將相驅離烏有史的舞台,讓《建豐二年》敘事時間裏1949以後的30年,展現出不同的歷史面貌:沒有土地改革(代之以台式的三七五減租)、沒有五七反右、沒有文革,沒有破四舊,沒有大躍進⋯⋯那一系列絕對可冠上愚蠢的歷史躁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沒有中斷,五四一代知識人沒受到嚴重迫害,中(華民)國得以提前「大國崛起」,躍居世界強國之列,但民主和言論自由還是非常困難。讀者輕易可以讀出陳冠中的「意圖」──他是個有話要說的小說作者,似乎也不避諱意念先行,小說裏的「言外之意」也清楚得不像是在「言外」。

相較於這如果造成的總體化變遷──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地緣政治、數億子民的生命史──相較於這過大的想像圖景,小說展示的七個個案(或七個面向),未免嫌少,是否有充分的概括性也相當可疑。細讀的話,會發現若干更令人納悶的現象(也許出自技術問題,或方法論問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