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張淼:被虛構的崔健,被建構的香港音樂

崔健正是關注與關心那些年輕、多樣的廣東歌,才會有此一問,「為什麼沒有更現代更年輕一點的香港人來登到大陸的舞台上,去表現他們自己的聲音?」

張淼:被虛構的崔健,被建構的香港音樂
導演崔健2013年在意大利羅馬出席羅馬電影節宣傳活動。

微博和Facebook的主流民意難得統一,這邊廂中國網友罵崔健裝逼(假裝很厲害),那邊廂香港網友問誰是崔健。上週的音樂節目《中國之星》上,崔健和許志安的對話成了「強國人打壓香港人」的又一例證。這檔據稱面向專業歌手的真人秀節目,採用導師推薦制,500名觀眾則決定名次。賽制雖與《我是歌手》頗類似,但三位「巨星推薦人」崔健、林憶蓮與劉歡找來的音樂人,明顯更側重表達的多元與獨特。第二期節目上,林憶蓮推薦的許志安演唱了由張學友原唱的《怎麼捨得你》,崔健先後追問許志安和林憶蓮選歌考慮,卻引來了打壓廣東歌的爭議。

被製造的新聞?

《壹週plus》給出的標題是《打壓廣東話?強國崔健插爆許志安》,指「(崔健)曾經去過日本、西班牙,仲有香港等講唔同語言嘅地方演出,難道佢覺得全世界都一定聽得明普通話嘅《一無所有》?」《立場新聞》則話鋒一轉,「有網民認為……年輕人熟悉香港樂隊Beyond的歌,多於崔健的歌曲《一無所有》。」崔健在發問前坦誠交代「我真的是對這首歌實在是不太了解,我也承認我沒有聽懂」,也被嫁接成傲慢的「可是我沒有聽懂」。陶傑則懷疑替崔健「炮製」了一通專訪「我聽不懂粵語,也討厭香港人只懂拿《海闊天空》等老歌自我陶醉一番。老是緬懷過去,老是浸淫在二三十年前的文化,說明香港的可悲。香港近二十年,完全沒有誕生和輸出任何優秀文化。」只可惜這段話我怎麼搜,來源都是《蘋果日報》的陶傑專欄。

在這樣的敘事設置下,很多人沒注意到崔健不滿林憶蓮推薦許志安的原因是,「為什麼沒有更現代更年輕一點的香港人來登到大陸的舞台上,去表現他們自己的聲音?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二十幾年前的香港情歌,已經足夠代表香港了。」這究竟是覺得香港音樂不重要、老歌沒有代表性,還是覺得將曝光機會留給成名歌手很浪費、認為香港音樂不止有20年前的流行情歌?年輕人熟悉beyond多於崔健很正常,但如果年輕人提起廣東歌只知道beyond,這對實際上越來越蓬勃豐富的香港音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樂壇大佬參加音樂節目,只是在自己的成名朋友裏兜兜轉轉地選人並一再重複安全討巧的經典情歌,這是對音樂負責任的態度還是怕麻煩送人情?崔健的真實意圖被略過,除了媒體對刺激性語言的追逐,還有多少是因為,見慣了來自北方的傲慢,看到「內地人」「廣東歌」的字眼就會下意識解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