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黎廣德:窮國緊咬富國不放 航運業被批拖後腿

過去一直不受國際減排協議規管的國際航空業協會和國際海航運組織在峰會第三天獲公民團體頒發「當天化石大獎」,意味航運業死抱特權不放,花言巧語拒絕實質減碳承諾。

黎廣德:窮國緊咬富國不放  航運業被批拖後腿
2015年11月29日,法國巴黎,正舉行氣候峰會的巴黎在恐襲後禁止市民遊行,有團體在市中心的廣場上放置象徵遊行的鞋子表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巴黎氣候峰會為時兩週的談判上半場即將結束,雖然近150個國家領袖在開幕首天出場,紛紛發表冠冕堂皇的宣言,表示支持峰會達成協議並以控制全球暖化不高於攝氏兩度為目標,但踏入實質談判後一組老大難問題又成為絆腳石,協議觸礁危機乍現。同一時間,過去一直不受國際減排協議規管的國際航空業協會和國際海航運組織在峰會第三天獲公民團體頒發「當天化石大獎」,意味航運業死抱特權不放,花言巧語拒絕實質減碳承諾,成為阻撓氣候變化協議的主要元兇之一。

氣候峰會在巴黎舉行,法國是主辦國,因此能否達成協議與法國國家面子攸關,所以過去大半年法國總統奧朗德多次外訪游說中美等關鍵國家,務求在談判進入肉搏戰時大家手下留情。按照主辦方的程序安排,各國談判代表應將過去18個月形成的54頁協議草稿進一步修訂,在首周周五(即12月4日)交給大會秘書處,然後由各國代表團團長在第二周周三(12月9日)前消弭餘下分歧, 以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秘書處趕及在峰會結束前公布協議。

談判程序非常緊迫,按協議議題分成小組協商,多個「非正式碰頭小組」激辯至深夜始結束,小組成員叫苦連天。氣候變化的不公義其實在談判資源的不對等已可見一斑。例如古巴代表團在周三已向大會投訴程序混亂,因為他們只得幾名代表,無法分身出席同時舉行的多場碰頭會,兼且今次大會對於公民團體觀察員透過電視直播了解小組談判設下諸多限制,以至很多小國代表無法一如既往倚賴公民團體的分析協助談判。相對於出動幾百人的大國代表團,弱小國家從一開始已處於劣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