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11期的《上海教育》雜誌提出了一個新詞組合:「素質」+「教育」。自那時開始30年,這種新型的教育思想表面上仍然不敵以考試為中心的主流應試教育。中國現行公立教育制度按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執行,而這十二年教育服務於一個終極目標:向高考衝刺,考上好大學。學生的命運、教師的職稱、學校的等級都與這目標緊緊掛鈎,「教育」變成一條高效的工廠流水線,批量生產着「考分機器」。
儘管中國的大學錄取率已經逐年擢升,儘管體制內的教育者嘗試改革,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成長空間;但數量龐大的學生和緊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的對比,始終沒能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圖景。每到考試關頭,少年人便重回戰場,相比起「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他們甚至覺得,戰場最公平。

但總有家長在尋找,戰場之外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