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專訪緬甸詩人Ko Ko Thett:仇恨言論是唯一的語言暴力

我用英文寫作,持芬蘭護照,爲什麽就卸不去緬甸的政治和文化包袱呢?仇恨言論是唯一的語言暴力。有時候它聽起來很有禮貌,但是它指向的人能夠感受到它的暴力。

專訪緬甸詩人Ko Ko Thett:仇恨言論是唯一的語言暴力
緬甸詩人科科瑟 (Ko Ko Thett)。圖片由作者提供

兩年一度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自2009年起舉辦,邀請世界各地重要而優秀的詩人來港交流。今年的「國際詩歌之夜」將在11月26日舉行,邀請了18個地區的21位詩人來港。主題是「詩歌與衝突」,可以說,這與當今的世界時勢正好應合。我們在「國際詩歌之夜」到來之前,獨家專訪部分要來港的詩人,談談在他們各自充滿地區、政治、現實衝突的時空裏,詩歌何為。(編者)

對於很多緬甸人來講,緬甸詩人科科瑟 (Ko Ko Thett) 似乎過着一種他們無法想像的生活。科科瑟持芬蘭護照,在瑞士維也納生活,用緬甸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作。1990年代初,科科瑟也曾在緬甸經歷過一段「抗爭詩人」時期,地下寫作難以上到地面,詩集被禁止出版。1997年,他憤然離開緬甸,在異國他鄉尋找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今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請來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緬甸詩人,我也趁此機會對他進行專訪,讓大家了解他如何書寫生爲緬甸人的壓力,如何解讀詩歌與衝突的互動,如何看待個人與政治的關係。

緬甸詩人科科瑟 (Ko Ko Thett)。圖片由作者提供
緬甸詩人科科瑟 (Ko Ko Thett)。圖片由作者提供

必須先是緬甸人,然後才是作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