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曾金燕:當女工住家成為一種香港文化

她們是「在地的」也是「故鄉的」陌生人,她們要面對的是自我重構的課題,以及來自僱主的挑戰。

曾金燕:當女工住家成為一種香港文化
香港33萬海外家庭女工、大多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圖為菲律賓馬尼拉一名女性接受家政訓練。

在地的陌生人?

2015年秋天一早,八點整,上海街某紅綠燈路口。此時此地,她一如既往地出現,不到30歲的樣子,身材勻稱,面容秀麗,黑髮柔順。她戴淺玫瑰色眼鏡,單耳掛耳機線,一手有時扶住線上的話筒,另一手下垂,被一個七八歲的穿校服小女孩挽着。她偶爾發出聲音,或笑,也是恬靜空靈的,與眼前的世界毫無關係。

她是小女孩的「工人姐姐」,香港33萬海外家庭女工中的一員,也許來自菲律賓,也許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但來自巴基斯坦或其他國家的概率非常低。我們暫且叫她Jane。

Jane是不少在街頭領着孩子行走的家庭女工的縮影,一樣地耳邊掛着電話線,孩子走孩子的路,女工講女工的電話,差別只是講電話聲音的大小,有沒有同時視頻,以及和孩子、與世界的隔離程度高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