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之夜」將在11月26日再次舉行,邀請了18個地區的21位詩人來港。主題是「詩歌與衝突」,可以說,這與當今的世界時勢正好應合。我們在「國際詩歌之夜」到來之前,獨家專訪部分要來港的詩人,談談在他們各自充滿地區、政治、現實衝突的時空裏,詩人與詩歌何為。

從二十世紀初至今,南歐的巴爾幹半島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國族離合,戰事頻發。馬其頓詩人尼古拉‧馬茲洛夫(Nikola Madzirov)來自巴爾幹戰爭的難民家庭,在動盪的局勢中成長。1992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馬其頓宣告獨立,馬茲洛夫雖然只有18歲,但已經深刻感受到政局跌宕的影響。此後,馬茲洛夫便自我放逐,長年四海為家,他的詩歌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翻譯家,有四十種語言的翻譯版本,獲得多個歐洲文學獎。趁今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機會,筆者專訪馬茲洛夫,看他如何以詩歌來面對衝突。詩歌是他的應對策略還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