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如果有所謂票房保證這回事:群眾集資與台灣意識

這些成功喚起所謂「台灣意識」的群眾集資提案者,並非因為誦唸着「愛台灣」而得到認同,而是因為這些人正在嘗試解答一些我們共同為之苦惱、期待有所改變的問題。

如果有所謂票房保證這回事:群眾集資與台灣意識

以「15年來,台灣幾乎沒有設計自己的新字型」為號召,由字型研發團隊justfont所提案的「金萱字體」集資案,在2015年10月8日晚間劃下句點,2577萬的金額在台灣歷來的群眾集資案中雖非最高,但受關注度堪稱一絕。乍看之下冷門的字體產品為何能在集資網站上一舉成功,甚至吸引大量目光與媒體報導?許多人認為,主打「台灣意識」是一大原因。

「台灣意識」足以成為群眾集資的票房保證嗎?台灣的群眾集資發展至今約四年,從乏人問津到眾人談論之間,「台灣意識」的形成是否是重要關鍵?

目前台灣的群眾集資市場(註:下述群眾集資均指「回饋型」)仍遠比想像中的小。相較於中國在京東、淘寶兩大勢力投入後迅速突破百億台幣,台灣從2012年發展至今,雖然成長速度逐年增加,但所有群眾集資案件的總額仍未突破八億元,各家平台的總會員數加總也不超過30萬人,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已經發展成熟的市場。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