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與日本的僵局僵持到2014年11月APEC在北京開會時,最後不了了之,草草收尾,更令世人,特別是日本美國與台灣獨立勢力人士加深了原有北京欺善怕惡的印象。這樣的印象更容易證明抗衡中國的必要性。
北京在東亞無全盤與局部戰略構想,在釣魚島紛爭一事上,更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自從1970年代中日國交正常化以來,釣魚島主權問題,在鄧小平一句擱置爭議下,中日兩國勉強相安無事三十年,直到2010年9月7日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海域衝撞日本公務船隻,民主黨政府當時的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試圖根據日本國內法起訴中國漁船船長,而且宣稱釣魚島沒有領土問題。因此,北京一再加碼報復,直到9月21日在石家莊以沒有取得許可在軍事區域攝影的理由,拘捕四位日本人之後,終於迫使日本在三天後,於9月24日決定釋放中國船長。
經過了2010年事件的教訓以後,面對北京當局時常派公務船進入日本實際控制的釣魚島領海,在2012年4月27日日本最著名的右翼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終於成立《東京都尖閣諸島寄附金》,準備從釣魚島產權所有人手中收購釣魚島,短短兩個多月後,在7月7日已經募得13億日幣,金額已經足以買下釣魚島。 於是,民主黨首相野田佳彥決定以日本政府名義收購釣魚島,避免釣魚島落入石原慎太郎手中,產生更多麻煩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