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何雪瑩:宜居城市排名給誰看?

近年「宜居城市」成為buzzword(流行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宜居城市排名?

何雪瑩:宜居城市排名給誰看?
何雪瑩:《經濟學人》剛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報告解釋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所至,矛頭似直指佔中。

《經濟學人》剛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報告解釋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所至,矛頭似直指佔中。近年「宜居城市」成為buzzword(流行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宜居城市排名?

排名用途和評估標準

目前最多人引用的宜居城市排名來自經濟學人、Monocle和Mercer,經濟學人是支持自由市場的時事雜誌,讀者群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Monocle則是一本相當「波希米亞」的文化、設計消費雜誌,Mercer則是人力管理機構。這三個機構的背景反映了他們研究排名本身的用途,決定了他們最關注的城市特質是什麼。經濟學人和Mercer開宗明義地說,這個排名是給被派往外地工作的expatriate(僑民)看的,當他們將到一個陌生城市工作,面對全新的生活方式,企業應該給予僱員多少的額外補償?所以經濟學人的排名說得很白,這個排名是為了方便企業人力資源部讓決定調職條件時有可以比較的標準,甚至提議為調職的僱員提供hardship allowance,並列表說如果僱員被調到宜居指數若干的城市,該有百分比多少的額外津貼,補償生活質素損失。

所以排名和評估標準本身對每個城市土生土長的普羅百姓而言未必很有參考價值,這並非說expat價值跟本土完全相反,有些追求始終是相當普世,例如經濟學人排名表的評估範圍包括醫療系統質素、暴力罪案率、貪污、戰爭威脅等,不論民族、文化、階級都應視為好事;但一些對本地居民至為重要的卻不在今次排名的標準中。民主、法治、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不在此列,當中只有「審查程度」(level of censorship),屬於佔總評分25%的「文化和環境」下的九小項的其中一項。這些「抽象」的價值追求以外,一些對民生大小事項有着實質影響的如貧富懸殊、社會保障等也不在考慮之列,大抵這些expat們也不會用得到社會福利,而樓價、物價等生活指數亦沒有計算在內。他們是花得起的一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