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邱毓斌:政治如何能回應社會的苦難與期待?

來自公民社會的要求與壓力勢必要更強更大,台灣才有可能改變政治遭壟斷、權力被濫用的局面。

邱毓斌:政治如何能回應社會的苦難與期待?
逾二萬民眾於去年三月底在台北參與反服貿集會。

前一陣子到一個青年營隊演講,滿屋子是殷切期盼參與社會改革的熱血活力。一個年輕學生舉手提問,要我比較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以及去年的三一八反兩岸服貿協定運動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我講了兩個親身經驗:

1990年的那場學運中,我有幸擔任了糾察隊長的工作,每天協調數十位同學一起面對鎮暴部隊及處理各種挑釁與突發狀況。有一天,幾個隊員來找我,請我去幫忙處理捐款處糾紛。我心想,捐款哪會有什麼糾紛?但見隊員拉着一位來自屏東的老伯伯,不讓他靠近捐款箱。老伯伯的樣子與口音,應該是1949年跟着國民黨到台灣來的老兵。為什麼跟他拉扯呢?因為,老伯手裏拿着應該是畢生積蓄的金戒指與金項鏈,想要往箱子裏投。

「你們讓我捐吧!我等了一輩子,就等到這個機會啊!」老伯伯的哀求讓旁邊圍觀的民眾都感動落下淚來。我跟隊員們排成一列,跟老伯伯鞠躬:「老伯,我們擔待不起啊!」他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們圍近他,一邊道謝一邊都跪了下來,跟着哭成一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