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運動最大的推動力,不在香港,而是內地。對內地的恐懼(或曰內地的壓迫,視乎從什麼角度看)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主要助燃劑,內地表現得對香港凶惡,香港對民主的呼聲便高漲,內地看來沒那麼嚇人,香港人對民主的訴求就下降了。一直以來,「怕大陸」為主題的民主運動大於一切,建設香港社會的運動被擠到不知哪裏去。在此民主運動沉澱反省的時候,我想是時候想想建設香港的位置了。
現在是連佔中這個力度的抗爭也試過了,內地仍是巍然不動。要激進、要打嗎?自然是連香港警察也打不過,遑論解放軍;主觀意願方面,不少激進人士口頭說得凶,但也不見得要來真的武裝鬥爭,就看早前的製炸彈事件中,激進派紛紛劃清界線,便可知一二。這就是現在香港的悶局:既自覺不夠打,也不是來真的想武裝獨立抗爭,但又老大不願意對內地「恭順」,連看到別人談判也罵他出賣香港。進又不是退又不是,不知還有什麼可做。這種悶局的感覺,就是一直認為民主運動就只有政治運動、只有「怕大陸」的一面,而較少看到香港社會建設的一面。
想起一段往事。話說前港督麥理浩上任之先(1971年上任),已跟英國政府就治港方略有了共識。英國已意識到在麥理浩任內,香港前途問題將要提上議程,當時英廷與麥理浩的共識是,要將香港管得妥妥當當(a house in order),這樣才能增加面對中國政府時的談判籌碼。如果香港管得一團糟,則面對中國時將無牌在手。麥理浩的任期被視為香港發展的黃金十年,而英國人亦以香港是生金蛋的鵝為由,強調香港繁榮與英國管治分不開,要求某種形式之續約。當然,英國缺乏最終令中國政府退讓的籌碼,以至要交出香港,但這已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