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iwat,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小事一桩,却凸显了小香港及大中国的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新闻。谁是谁非,任何人都缺乏清晰的背景资料去作批判。不过,现实不会因为这不清不楚而不给反应。
清醒一点,离开了这个小香港甚或大中国,还有一个世界。而这世界绝对会用世界的逻辑去看待你由心而发的态度及独有价值。除非你不去接触世界——像拥有国内最受欢迎领导人的北方国度,那你有信心及准备去迎接世界逻辑的招待没有?
2. 支支作响,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歧视这个词之所以在美国政坛大行其道,根本还是因为它的内核在于为被压迫的群体平反,敢于承认我们中的某些人结构性地被剥夺机会和权利,并为他们发声。从这个角度看,有不少就算是高学历的精英内地朋友,也没有分清disliking和discrimination的区别。当然,每个人都有自由去定义“歧视”,但是在香港的事实就是内地人享受着公共政策公平的待遇,私人机构一视同仁的薪资,有各种渠道将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官方,并且这个群体的在香港的当权者眼中相当具有份量。
因此比起歧视,我更愿意把香港人的态度定性为disliking。我无意淡化操普通话内地人在香港生活的难度,但是个体的敌意很显然只能从民间层面去化解。这并非什么制度问题,也没必要挥舞“去殖化”的大棒。国安法算是去殖化的一次胜利,但谁会天真到认为这法律会让香港人更热爱尊敬内地群体?香港标榜专业精神,因此专业人士出现用词不当,确实应该道歉。但是说香港存在广泛的“歧视内地人/歧视普通话”问题,实属把剧烈拉扯多年的中港矛盾简化成了“洋人看不起中国人”的脸谱。这一向都是点燃民族主义愤怒最好的火药。
如果真的想消解香港人的偏见,我们可以聊聊后社运时代的社会氛围,聊聊两地年轻人出走外国的润学共鸣,聊聊中港共同面对的财富不均。可是这些能聊吗?还是官媒只想转移矛盾,让人忘记国内连环的铁拳?
3. 乌云,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在香港,这场闹剧的政治化路径基本没有香港人可以参与的地方。
腊肉小包子似乎把中港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化当作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平手,但不是,这件事的政治化有极明显的操纵和权力差。香港舆论因为普遍认为空服员也有错,所以没有过度争辩,要拗也是说如此迅速的解雇是否合理。但普遍来说,香港人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多say,成为热点有大陆舆论、大陆官媒、香港官方的炒作,独独没有香港舆论。
大家的心态是:又歧视,咁有的确有啲歧视㖞,但洗唔洗咁上纲上线啊。这件事上,除了react,香港人也没有其他可以有的动作。这是什么反抗吗?这是什么创意吗?都不是,这是一次茶水间吐槽被放大成中矛盾。
你想探讨的歧视的政治意义,放在一九年光明冰室的讨论里或许是可以有的,但我觉得在国泰的案例上不适用,因为空服员的主体性是完全、完全被消解的。
至于大陆具体是什么背景的人在什么领域做歧视论述,我不知道这个群体的面貌是否有那么的清晰,是否可被如此明确地划定,而他们的身分有代表了什么?愿闻其详。
至于这次吐槽是不是歧视,隐性歧视我觉得是有的,作者也觉得有,问题是歧视了谁?像下面评论区说的,香港人喜欢嘲笑,自己讲普通话也会笑,意思不是说香港人嘲笑就没问题,而是那个嘲笑的对象不是某一种人。
但现在的问题不就是,被认定为是“嘲笑大陆人”吗?
坦白说,十几秒的缺乏前文后理的录音,它能说明的最充分的事实就是,“空服员好像在笑某个客人的某句用错了词的英语”,基于这个事实能给出的最“反歧视”的评价是,“可能是吐槽吧,但这样说话几mean,没什么必要,没必要在别人英语说得不准确的时候showoff自己。”其他现在更多的发挥,只能从当事人自己的讲述、对质中去再获得。但有吗?没有啊,现在的批评是没有一个established好了的事实基础的。
所以在这样的风波里,在大陆和港官、港企连袂的显而易见的政治操作中,要求一个关于销声的香港人群体的“政治化路径”,我反倒觉得是离开了真正的政治现实在谈。
倒是内地乘客又录音新加坡空乘“歧视”了,老板亲中的香港01还追得挺多的,或许可以观察一下这类新闻,想要鼓动怎样的民粹,想要怎样的政治化路径。
4. yorrsky,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楼下支支作响提的disliking和discrimination(涉及到结构资源分配)的区别,个人觉得蛮重要。如果香港机场因为寒蝉效应全面普通话,直接影响的就是普通话说得不好的空服员的雇用,也有可能会影响本地某些乘客,因为现在普通话的权威性,无法加入的人会慢慢被排挤出这个公共空间。二战后在台湾,国语标准语和台语的权力关系或许可以参照。另外讲到disliking也不禁思考,或许这些问题也有部分是内地人无法想像别人会反感自己,一旦有,一定是内心的殖民还未去除/外国势力的渲染/西方强权的打压。甚至这篇文章也反映类似想法:反歧视语言是港英政府留下的遗产。
5. jackhui,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歧视的本质并非纯心理感受,而是歧视本身会造成不公平,如对女性的歧视可能导致就业机会上的差异、黑人在美国被区别对待等。反歧视的本质在于,对被歧视一方的侵害被长期忽视,以致于只能以越来越激烈的反歧视手段来对抗侵害。
在某次歧视事件后,反思反歧视不过就是歧视行为的延续罢了。觉得这种歧视行为没什么那么严重很正常,不就是歧视的根源吗?
6. goopi,回应《《人选之人》剧评: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为什么值得期待》
这篇提到,中国的观众希望从《人选之人》看到台湾选举中的统独议题,但作为台湾的观众/读者,长年来已经对于公共讨论“只剩下统独”感到厌倦,一个公共政策最后成为统独战场、一个法案推出也成统独的各自叫阵。我认为编剧或许在于希望暂且别过头看不去讨论这些日日夜夜的统独争议,透过一个“不会只剩下统独”的架空剧,讨论真正需要关注的议题,例如死刑、性别、环保⋯⋯等。
透过端,经常感觉到中国观众/读者对台湾的期待视角,但不免觉得,台湾有自己的议题在处理,有自己的政治议程,也有自己关切的优先顺序,如以个人的期待来作为失望/不失望的标准,也是没有把台湾视为台湾的自省,而是透过台湾去满足自身的期待而已。
7. lsyy,回应《缅北诈骗园区逃离者自述:没有见过“割腰子”,但里面的人会被卖来卖去》
有一种命运把人从深渊引向更深渊的感觉,要抗击这样的命运,只能相信自己,抓住自己
8. EricChan,回应《叶荫聪:国泰风波,“反歧视”成为最方便的政治斗争工具》
我觉得全文的核心思想在于这一句:“把人骂成崇洋媚外,说成是阴险黑暴,除之而后快,试问这是共存之道,还是灭绝之道?”
我理解评论区里有很多人不满这篇文章的作者尝试在淡化这次风波中的歧视性质。我也认同这篇文章在这一点上是在避重就轻。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讨论过,或者是关心过,国泰,甚至是香港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是空服员在记者会上公开道歉?是解雇三名涉事空服员?国泰提出的跨部门检讨报告?国泰(甚至是香港)改用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国泰需要摆脱英资的背景?为了让这件事情不再发生,有人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然而这个“一切代价”里,有哪些是不该被牺牲的,有哪些是我们该珍视的,更重要的是,“我”能否在这个讨论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自己的价值? 当然这些价值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是未经调查和让空服员辩护就解雇是否也在牺牲了某些价值,尽管他们/她们可能在辩护时也是在重复著某些歪理,转移视线,避重就轻,但是否这样就不让说话了呢?就算是原订3天的调查等不及,1天内开一个zoom meeting也不过分吧。
回到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想的可能是:“你都玩晒,赢晒啦,又何必赶尽杀绝?”
9. zephir,回应《V太太:台大经济系学生政见歧视争议,“讲干话”与“长不大”作为一种特权》
我想起抖音上偶然看到过的一个账号,主要内容是两个矮小的粤语区年轻人,因老板规定“女同事上班不许穿短裙”等事情,不断暴走掀桌,表情狰狞,气质恶俗,评论区有人讲“不是讲粤语就能掩盖住两只蟑螂”。这就是台大这篇帖子给我的感受。(另,“观察者”此人经常在性别议题下评论出所谓“兄弟骚话”的“兄弟联盟”等毫无性别视角的令人不适的词汇也不是一两次了,再次看到,毫不奇怪)
10. rainnnn_b,回应圆桌话题《港府谴责取消器官捐赠申请者,并请警方调查是否涉违法行为,你如何看?》
“预设加入”可以是好事,“互换机制”也可能不一定是坏事。但两者忽然捆绑销售,连同内文正好有引述,2022年10月的那一种官方铺天盖地渲染情感人故事的中国国内向香港捐赠器官案例,我就不信是巧合了;而如果这就是政治议程,那恐防说白一点,不是爱心有无的讨论,而是愿不愿意把器官无偿给予有价买卖的地方(当然也不是说中国国内没有捐赠慨念,这里只是提出存在“爱心”以外的因素;其他因素似乎也包括香港人本身的喜恶、官方的回应口径、一些阴谋想像等)。
而让我们退一步想,如果让他人取消捐赠就是“不服从”(我很难想像这是所谓对抗行为),那原来就不申请捐赠的也构成“软对抗”吗;某某建制官员向传媒大张旗鼓重申自己没有申请捐赠又如何呢?
明明,明显的有效做法是动之以情、以利,却选择威迫,不知为什么,在香港这样的做法已经不再令人感到意外。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