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网络观察:《我们与恶的距离》爆红中国网络,网民感慨“跪著看完”…

“我们讲同样的国语,我们面临同质的社会议题,但我们不敢拍,也拍不出如此拨开鲜血淋漓的现实的剧集。”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台湾 文化现象 电影 风物

随著台湾公视所推出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下简称《我们》)播出引发台湾网络热议后,这场借由无差别杀人案所引发的社会思考,也隔海引发中国网民狂推,豆瓣评分9.3,已经创下了今年华语剧的最高分,微博更是收获2077万阅读、近8000则讨论。

近年来台湾随机杀人案频发,如2012年汤姆熊随机杀童案、2014年北捷随机杀人案、2015年北投文化国小随机杀童案、2016年小灯泡案等。一次次骇人事件发生当下,民意群情激奋。

《我们》的故事就是以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为叙述主轴,将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庭的生活和心境铺陈开来:有为死刑犯辩护而受谴责,但依然探问法律正义的界线与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律师;有身处新闻现场面对收视业绩压力和新闻专业道德的媒体人、也有走上不归路的无差别杀人者及其亲属的视角,甚至该剧还极大程度的还原了思觉失调患者的发病过程、网络霸凌的场域与台湾当下的媒体生态。

一位豆瓣网友这样评价:“我们与恶一步之遥,一进一退间的善恶是非,看完五味杂陈,很棒剧本,很棒的演员”。

也有不少网民高度赞许该片在描摹社会议题的用心:

“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了,国产剧还在拍什么家长里短,情情爱爱。”
“难以想像这是台湾剧,我们应该惭愧。”
“我想给五星,打这五星的原因是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部国产剧能关注那些可怕凶杀案后走不出案件阴影的人,终于它出来了,并且还这么用心的在关怀著里面那些深受伤害的人,我希望它能爆。”
“我绝不同意有人把这部片归为白左圣母片(我个人完全反对废除死刑)。我认为这部电视剧足够公正,它没有要求或宣扬什么。它只是告诉你社会问题的存在,把复杂事件清晰地摆在你面前,让你知道世上有王赦这样的律师,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至于结果,见仁见智,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答案。你可以认为剧中人的看法是错的,但你不能说把矛盾暴露出来是罪。”
“这才叫用心拍用心演用心编剧的好电视剧啊,台湾还是不要回归了,要不然以后这种好电视剧也会绝种的。”
“近年台剧最佳!台湾真的是华语剧最后一篇净土了!!敢拍、能拍、现实题材,太棒了!”
“无论以后的发展怎样,希望台湾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性。”

在肯定之余,不少网民更多地表达了对中国国产剧做不到这种水准的感慨:

“我们讲同样的国语,我们面临同质的社会议题,但我们不敢拍,也拍不出如此拨开鲜血淋漓的现实的剧集”
“强烈推荐希望内地也能拍出这种类型的片子,虽然知道不可能”
“大陆这种类型怕是过不了审”
“说实话,很希望我们这边能出一部关注加害者家人的精神生活的电视剧。以往的报导里总是更多的对他们进行丑化或者只字不提,一人犯罪全家人连坐这种思想也在无良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如何让大众情绪不干预司法、不伤及他人,这真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名电影公众号“毒舌电影”连续祭出多篇影评,毫不吝啬地将《我们》定性为今年华语最佳,并写到:“一旦发生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下意识地想与之划清界限——那个人是杀人凶手。那个人是神经病。我们已经习惯了默认:‘恶’与人性,是绝缘的。作恶之人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在不假思索的‘死刑’背后,与其说是正义感,不如说是一种否认——恶,与我无关,我希望它赶紧从我视野里消失,别再让我看见。但否认恶,无法消除恶。剧中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带我们去正视难以回避的社会之痛。有法官,有律师,有记者,有心理医生……这也就是Sir为什么强推《与恶》的原因。它拿恶做文章,却不卖弄恶。而是有著一种严谨、严肃的责任感。”

公号“吐槽电影院”这样写到:“为什么有的普通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安然终老?为什么有的“普通人”却心弦崩坏,走上歧途?今天在网络上叫嚣的‘道德模范’,明天是否会成为某起案件的‘当事人’甚至‘嫌疑犯’?人与人之间决定性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我想,这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所期望探讨的问题。”

为何中国网友会对《我们》如此热捧?其实不难理解,仔细想来,中国从来不缺少这样大的社会事件,但一如《我们》在每次开头都采用的YouTube影片下网友激烈骂战一样,在中国,类似事件下方最先出现的评论也一定是“我不想听那么多为什么,死刑谢谢!”、“你们是在洗白凶手吗?”……

曾在2010年以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写下长篇调查报导《审判》的中国记者蔡崇达,当时这样写道:

“……置药家鑫于死地的,仅仅是他的罪,还是隐含了我们对阴谋的想像?审判他的,是法律,还是被道德情绪绑架的人群;最后,正义真的获胜了吗?”连药家的律师都曾言“到底是谁在审判药家鑫,这还是审判吗?”“难道一个人犯了罪,代表他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是错的。难道罪犯的家人也一定是罪犯”。
回过头来看,《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一家人必须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因著一位家庭成员的凶杀行为,整个家都沦为众矢之的,生活再也不见天日。而在中国,也有中国司法史上最著名的代表性冤案之一聂树斌案中聂家人长达21年的洗冤之路和长时间关注聂案的报社总编马云龙所说的“在中国冤杀的案件若得昭雪,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真凶浮现,一是死人回家。”

每当社会事件发生当下,未审先判,先呼死刑,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的“正义和邪恶只有一步之遥,因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另一位豆瓣网友写道:“从滴滴事件到红黄蓝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有‘刻奇’,围观者自我感动到不行并聚众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个个体都即将被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有媒体职业道德的探讨,是否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视剧题材,也都应该借助影视作品的性质来引起更强烈、更广泛、更专业、更具有辩证态度的社会关注。台湾编剧的抱负、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看到了,大陆的编剧基本还在风花雪月和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里昏睡不醒。”

《我们》的编剧吕莳媛曾在受访时说道,“要让观众从‘人’的状态去同理每个角色的处境……已经造成的伤害不可能停止,那我们要不要学著去面对,接住这些受苦难的人?”

2016年内湖随机杀人案中,受害女童“小灯泡”的妈妈曾写了一篇文章,提及无差别事件越演越烈,手段也越来越凶残,然而不可能真正完全被解决,能做的是透过这些事件,去理解、即时伸手,也以2014年北捷杀人案凶手郑捷执行死刑为例,指出“……他死掉了,然后呢?……郑捷无精神异常,能清楚表达,也是生活相对比较不被社会边缘化的,更应该要好好加以了解,到底他们是为什么?他在想什么?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从国小就想杀人,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接住他?”、“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个事件的原因,给社会一个‘理解’的机会,社会才有办法走的更远更好。唯有当我们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我们才有机会谈改善、谈预防。否则,我们就真的只是永远的活在一个未知的恐惧之中。”

读者评论 11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既然小端又上推,補充一些端傳媒不會報的與惡時事,順便大概總結一下台灣人民目前「與惡」的距離:
    目前台灣ip限定的公視+&catchplay有付費機制,結局於4/21正式播出之前簡體線上盜版先流出,
    台灣出身駐香港(?)媒體人搶先看完於4/20發表劇透並表示全無壓力,盜版閱聽人無責任,是流出平台該負全責
    https://www.facebook.com/powerecho/posts/10217520111929817
    4/22,中共資金資助的旺中集團旗下中天使用”澳門賭場上線啦”盜版與惡片源網址,標示翻拍自公視,使用於新聞畫面(原影片已刪除,此為備份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UqlLTTk_s
    並於公視舉報下架後將盜版標籤馬賽克,繼續播報。此盜版網址只有牆內ip可見,加上中天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籍記者海外採訪韓國瑜,表示中天新聞的產業鍊中心很可能來自中國內部,而非台灣。
    個人觀察,2008後期在野紅衫軍對民進黨的仇恨背後邏輯還是沿用國民黨論述,後繼乏力,中共影響因素不明顯(在我認知以外);但2012年馬英九上任後,可以迅速且明確看見論述主題由中共接手。台灣內部原本(個人觀察大約在2014年底前)對於保護台灣產業打擊盜版等大是大非議題,至少檯面上有高度共識;但報導中天盜版事件的yahoo新聞留言區可以觀察到,在以業餘個人無法系統性證明的中共言論操作(混雜五毛)之後,為了毀滅民進黨,寧予外侮不予家畜的激化,台灣泛藍向急統派迅速靠攏,社會高度分裂。
    https://tw.news.yahoo.com/%E7%B6%B2%E5%8F%8B%E6%AA%A2%E8%88%89%E4%B8%AD%E5%A4%A9%E6%96%B0%E8%81%9E%E5%BC%95%E7%94%A8-%E8%88%87%E6%83%A1-%E7%9B%9C%E7%89%88%E7%89%87%E6%BA%90-%E5%85%AC%E8%A6%96%E7%99%BC%E8%81%B2%E6%98%8E%E4%BA%86-070225449.html
    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身海外華人提出特務治國乃是列寧主義國家的本質,在此再次提出網友合力調查的中共影響台灣的產業鍊結構圖,在這最基礎的共識都越來越遙不可及的後事實時代裡,就交給比我更了解中共的中國人判斷了。
    https://i.imgur.com/undefined.jpg

  2. 係囉 不要再逼台灣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了 做好自己再說吧。但當大陸真的做好自己 有民主人民有質素的時候 也不會再做得出現貽笑世界的事。

  3. Proudly Taiwanese!

  4. 1.死刑是不能废除的,否则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些基本伦理得不到支持,人性中的恶将更容易暴露,没有约束
    2.但是执行死刑,并不意味着缩短审的时间,而迫于舆论压力急于宣判,弄清背后真正的原因,或许比简单判死刑更有意义

  5. 推荐南周关于这类恶性案件的几个深度报道:
    《大兴摔婴者的十字路口》
    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93605
    《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
    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89908
    《杀人者杨佳青春档案》(早报转载)
    https://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others/yangjia/story20080718-112100?amp
    《资深访民的最后贿礼》
    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88969
    这些调查报道都比这部电视剧有重量和实质。还有我前面提到过的冀中星案件也是真实的案例。最近的张扣扣案,同样有这种案件的影子。
    许多主张废死的,究竟对这种案例了解多少?对当事人认知有多深?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不能承重这么多的。有意愿了解的,可以多看看类似报道

  6. 心平气和的说点个人意见。1.支持废死,并不是不行,而是应该多了解多方的利益,统筹兼顾,照顾加害者、受害者、社会观感等各方面,而不是特定的倾向于哪一方。人都有七情六欲,罪案受害者的愤怒、痛苦,难道就不需要体谅?惩恶扬善不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基础之一(即便是非善恶有时很复杂)?
    2.要多去了解包括这类案件在内各种社会负面事情的根源、多角度思考,而不是被某一方带偏、跟风。真正去做到共情,就需要了解、接触真实事件、案例,辨明是非、设身处地替各方考虑。
    3.每个人能做的,是在现实中(包括互联网空间)善待弱势群体。对待边缘人群时至少不歧视、不作恶,本身就是善、就是化解社会戾气、减少这种随机杀人的可能。不作恶即是善,说的容易,但现实里有多少人充分做到了?但如果真想做,并不难,多理解、体谅,言行得体,不以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就足够了。
    4.更进一步有一点条件的,也可以做更多的事,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支援社会上需要帮助、维权的人。“我们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不要世界改变我们”。当然,不做也是个人权利。
    5.相对于废死,更重要的是公平正义、法治和保障。福利国家和法治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这种事。

  7. 不發話有可能只是插不上話,尤其在已經有這麼多評論後..

  8.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証嚴法師

  9. 如果我反击挑衅的言论污了其他人的眼,我在此道歉,对不起。
    我也不希望在继续这么纠缠下去,希望那位台湾的@此亦飞之至也 自重

  10. @发花林氏 我原本只是想说一下为什么不应该废死,你可以看到我前面一直很客气,然后这位就扑过来疯狂的咬,我说了几遍不想搭理他,他还污蔑个不停。
    其他关于废死问题争议,都在前面帖子里了。我很欢迎理性讨论,也感谢你的理解。
    端传媒这评论区没有拉黑屏蔽功能很麻烦,否则我早拉黑不理他了

  11. @此亦飞之至也编造的这套言论:
    “這位烈火網友 有那種「上帝心態」「救世主情結」,強烈渴望出名、得到權勢、主宰什麼,妄想自己可以成為「王丹」甚至「瑪拉拉」之流……
    你(連高中都沒好好唸完,卻)自認為在「作學術研究」、希望出版著作、希望領導某種NGO組織及運動;
    我猜,你大概連「記者會」或「諾貝爾和平獎」的發言稿都寫好了。”
    我什么时候在哪里说话这样的话?无论是在端的评论还是别的地方
    这胡编乱造一气,再夹杂一点我个人的经历,就大放厥词。知道我精神脆弱受过伤害,所以就故意言语刺激,所以我难道不反击?

  12. @发花林氏 谢谢 这位@此亦飞之至也从一个帖子跑这个帖子,在屁股后面追着我挑衅讽刺,以及讲一些扭曲变造的事实。我讲我因为自杀曾经被送进精神病院过,然后这位就“远程诊断”我这句话有病、那句话有病,不断用这种污名化往我头上扣,我就只能回击了。
    这种家伙就是仗着互联网是匿名,然后歪曲事实、利用信息复杂来混淆是非。
    他不说话,我当然没空理他

  13. 粗略看了三分之二的文與評論。到底廢除死刑好不好,就讓我有點糊塗了。上面幾位大姐姐,能在網路上出這麼多字,我很佩服,您們很熱心公益吧,淺淺的覺得。晚安啦!祝各位好夢!吉祥如意!

  14. 別吵啦,沒意思啊!讓別人看笑話咯!

  15. @此亦飞之至也 你了解我什么情况、家里什么情况,就根据一点信息胡乱揣测,是妄想、还是在闲扯淡?

  16. @此亦飞之至也 你被拉格朗日的理论刺激过?言必称拉格朗日,是有病?有病?还是有病?

  17. 哈哈哈,我照顧的,都是我自己的家人或親戚,而且我是十年如一日「被咒罵、被責打」的那一方,俗諺所謂「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
    如果我是你,我會在家裡日夜悉心照料中風的父親,對於 惡姑姑的打罵、惡同儕的孤立排擠,逆來順受當作磨練、儘力不罣於心,咬牙苦熬硬撐、半工半讀完成(至少大學)學業、…
    但也並不是「如果」,而是我真的就是這麼活過來的。
    你老是幻想 我是加害者,但事實上,我一輩子至今,都是(團體裡唯一一個)真誠的關心幫助者、仗義挺身而出的保護者。只是我並沒有幻想名利、希冀得到什麼財力權勢之助、而成立什麼組織 或推行什麼運動,就僅是 在能力範圍內 幫助身邊人人。
    你認為我是下賤、發賤,認為我是欺凌你,堅持要繼續(在竟然連「頗頌分配」「拉格朗日乘數法」都不會用的狀態下)綜論世界經濟、把(難民)自己當作「流亡海外的革命家」,隨你便~
    附帶呼應一下這篇文章的主題,那些說應該「(用愛)接住」邊緣人的網友們,你們真的密切接觸相處過 邊緣人、犯罪者嗎???
    我一輩子遇過的,(全身刺龍刺鳳、前科累累)會偷竊、強姦、殺人或縱火的,多了去了~
    連這烈火網友(還有我?)僅僅網上留言嗆個幾句,你們心裡就 鄙夷得要命、氣憤得半死,如何「(用愛)接住」那些更惡百倍的人???
    沒有那麼容易啦~

  18. @此亦飞之至也
    “但也許僅僅我一個人,因為半生赤貧勞苦、長年日夜照顧各式 重殘病患、癌症病患、精神病患(其中一個,比你嚴重數倍,有幻聽及攻擊性,住院費用都我出)、長年在社會底層打滾 密切接觸各式社會邊緣人(貧農、粗工、外勞、殘疾、瘋子、賭徒、各式罪犯、…),因而,還對你有一絲絲關心及同情……”
    我倒很好奇你在台湾哪个或者哪几个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过?工作期间对于弱势群体包括精神病患是不是经常做这种言语羞辱(也就是你说的“说真话刺你),甚至还有身体虐待?
    如果你敢露下,我就真佩服你。不过我打赌你不敢,如果一个护工、护士经常对你所说的这些被照顾的弱势群体这种态度、言辞,是犯罪行为。
    我在前面那个帖子贴了关于卢秀燕提交的打击对欺凌弱势群体的议案,其中的例子就是社福机构人员欺凌、性侵患者。
    我看你的言论乖张、对精神脆弱者(这是你自己说的)冷嘲热讽,很符合这种罪犯的潜质啊

  19. “旁观者不愿介入的原因
    个人因素:1.缺乏有效应对策略;2.害怕被报复;3.与自己无关;4.认为有趣;5.缺乏勇气。
    同侪因素:1.顺从同侪规范;2.不是自己朋友;3.责任分散效应;4.旁观者抑制;5.怪罪受害者;6.不支持同学间所共同喜欢的老师或政治偶像。
    ……
    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43]
    欺凌者(英文:Bully)指校园里发动欺凌行为的人,包括在校园里的任何人,例如:学生或者是老师,他们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凌者(英文:Victim)指受到欺凌的人。
    随从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吆喝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挺身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这样的人通常为数不多)。
    局外者(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凌而假装场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转学或是住院等无法到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局外人里挑选下一个目标)。”
    挺类似的,都可以看看自己的角色和理由。当然这帖子旧的可能也没几个人看,不过管理员至少看得到,凑个三方没问题,哪怕旁观方并不说话

  20. 话说这评论区也是个网络暴力现场,其他人包括管理员静静旁观,一言不发。然后过几个月又一篇关于校园暴力或者网络暴力的抒情文发表,又是一通看起来爱心泛滥的言论。至于眼皮底下有的事,倒都不觉得方便插手,甚至更多是厌烦我的。
    这不就是一个校暴网暴复盘吗?冲突-攻击-不断言语侮辱,然后加害者、受害者(或者说冲突双方),以及旁观的、装作看不到的旁观者,都对号就位了

  21. 欢迎你继续发贱,我数着看看你能折腾多久

  22. “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也真是夠「冷漠」的,閱讀這些報導、文章,每個人都裝得一副很關心、很有理想的樣子,
    但文章下面……卻沒有任何人跟你「講真話」,大家都不想沾惹上你(和我)這種人,
    而都只是 或藐視厭煩、或興致盎然地,閑閑看著我講真話刺你,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想去「接住」鄭捷、曾文欽、或是你)”
    这句话倒一点都没错,所以人就是虚伪嘛,我承认这点你比那些伪君子强

  23. @此亦飞之至也 既然你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不赞同我、认为我神经病,那还回应我干什么?还尊敬马拉拉,你那句“马拉拉之流”就暴露你本质了。前面你也说过,受苦受罪都是神的决定,是应该受的,这就是你的同情心?
    当然,你说的没有人真愿意接住那些弱势者,倒一点不假,所以不是佐证了我的说法?所以你是在同意我的意见?然后还长篇大论讽刺攻击?

  24. 還有,什麼「错了的人一般都会选择不回应、不吱声,因为理亏嘛」
    我的天啊~,難道你還真以為,端小二、端編輯部,是「自覺理虧」所以才「不回應」嗎???
    你還能夠清醒而正確地理解他人嗎???
    (我猜,如果你「領 好人卡」,大概也會覺得「那女孩,是自慚形穢配不上我,才逃開的」?)
    這個網站千千萬萬的網友讀者、遍布兩岸三地及歐美、各行各業、甚至大學教授、官員,
    但也許僅僅我一個人,因為半生赤貧勞苦、長年日夜照顧各式 重殘病患、癌症病患、精神病患(其中一個,比你嚴重數倍,有幻聽及攻擊性,住院費用都我出)、長年在社會底層打滾 密切接觸各式社會邊緣人(貧農、粗工、外勞、殘疾、瘋子、賭徒、各式罪犯、…),因而,還對你有一絲絲關心及同情,
    其他人,誰理你啊?東點點、西看看、發發左膠聖母心,就醬,誰理你?
    但「可憐之人,多有可惡之處」,
    且你又不是真的「墜落」,而是已經「飄」起來了,自己不肯落地,又有誰能「接住」你呢?

  25. 看到你的回覆,我真的快要笑翻了 XD
    也許是我的表達能力太差,但你的理解能力及思維邏輯也很恐怖呀~
    王丹或瑪拉拉之流人權鬥士、社會良心,是我所尊敬的,後者的傳記,中英文的我都有收藏,反覆拜讀多次。
    但是精神脆弱、心胸狹窄的你,是不可能成為王丹或瑪拉拉之流!你只是在妄想、妄想出名罷了。
    你到處寄信給名人、各傳媒、各政府機關,幾百封信,甚至寄到外國去,結果沒有任何人理會你,沒有任何人理會你,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冰冷不悅地把你趕出辦公室(然後你也因此,一輩子懷恨「南周」及「端傳媒」等等);
    你(連高中都沒好好唸完,卻)自認為在「作學術研究」、希望出版著作、希望領導某種NGO組織及運動;
    我猜,你大概連「記者會」或「諾貝爾和平獎」的發言稿都寫好了。
    絕大多數人,稍微多接觸你久一點(數個小時至一天),就可以清楚看出來:
    你漸漸失去「現實感」
    (例如:什麼「大家帮着数数看」(???)───你還真以為,有任何網友,絲毫在乎我或你嗎???
    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也真是夠「冷漠」的,閱讀這些報導、文章,每個人都裝得一副很關心、很有理想的樣子,
    但文章下面,看到一個失去現實感的病患你,卻沒有任何人跟你「講真話」,大家都不想沾惹上你(和我)這種人,
    而都只是 或藐視厭煩、或興致盎然地,閑閑看著我講真話刺你,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想去「接住」鄭捷、曾文欽、或是你)
    你病了,卻毫無病識感、毫無自省能力。
    祝你好夢啦~

  26. @此亦飞之至也 这位东西讲的“妄想以為自己可以成為「瑪拉拉」之流?”就暴露出他敌视进步、革命人士的本质了。
    你以为你这套攻击谩骂能吓住我?我遭遇了多少次网络暴力,还怕你这货的污蔑?越是有你这种人存在,我才更有热情和你们斗。你阻止的了我吗?

  27. @folldark 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很奇怪。如果说停止执行死刑导致民众这种声浪,难道不是更应该重启死刑执行吗?执行之后还有相关问题,民众自然就会积极反思了,因为证明单凭死刑解决不了问题

  28. @folldark 恕我直言,我觉得那是废死联盟自找的。本来社会是想反思社会问题的,但废死派只把焦点对准“废死”,而并没有在反思社会问题上下太多功夫,民愤当然会冲着他/她们来。这并不代表死刑阻碍了反思,恰恰是废死者的过于单一、简化的思维造成了这种网络声浪

  29. @此亦飞之至也 老子就是不听你的,你能怎样我?除了在键盘后面各种歪曲事实、讲一些我没有讲过的话、拒绝回答我的回应和质问,你还会什么?有种就露露脸给大家看看你是什么玩意?

  30. @冰山中的烈火
    是的,死刑存在並不一定阻礙反思社會問題。但是我仍認為在當今公眾與輿論(我只有觀察台灣)看待死刑與社會關係的習慣中,死刑遮蔽了對社會問題的反思。
    舉例來說,近年來若社會發生重大刑案,就會有「廢死聯盟出來面對」的說法出現。「廢死聯盟出來面對」的完整敘述,應該是說「因為廢死聯盟的倡議,現在台灣很少判決、執行死刑。因此犯罪者才會有恃無恐,犯下嚴重的罪行」。這樣的想法,不考慮多種可能的因素(也就是我們說的反思社會問題),只認定死刑沒有執行是唯一的解答。這種說法的普遍存在,讓我覺得台灣社會中,死刑會遮蔽社會問題的反思。

  31. 這個網站系統似乎無法編輯修改留言?這裡修正一下之前留言筆漏之處:並不是說「瑪拉拉」有那種「上帝心態」「救世主情結」,而是這位烈火網友 有那種「上帝心態」「救世主情結」,強烈渴望出名、得到權勢、主宰什麼,妄想自己可以成為「王丹」甚至「瑪拉拉」之流───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啦。
    你只是一個精神脆弱、憤恨怨懟、驕傲冷血、妄想名利的人而已,什麼為天下弱勢者發聲云云,只是一種包裝而已,其實你只在乎你自己而已,心裡根本容不下任何人任何事,你這種人,是無法(得到眾人的信賴、認可,而)成為「火影」(之類榜樣,然後保護眾人)的。
    至於學術水平、學術研究什麼的,之前我提過的「拉格朗日法」的應用,是很基本的東西,全世界每一個十八歲的經管理工生醫的大一新生,都必修且熟稔的東西,全世界大概有上億人會,
    你連這個都不會,就不要妄談任何財經議題,腳踏實地先去找個工作、考個大學、苦讀個十年到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再說吧。
    你再這樣下去,十年後不是取得博士學位、更不是出名成功,而是極可能淪為流浪漢、精神病院病患。

  32. 你又是什么学识水平,有资格评论我的学术水平?你能对文章细节和理论有具体质疑吗?还是在这就会说几句空话扣帽子?
    关于大陆维权、上访者被拘捕、送进黑监狱和精神病院的,不胜枚举。例如“维权网”和“民生观察”就有记录数千案例。
    其中,还有与校园暴力有关的,“访民李蕊蕊被强奸案”。
    我在维权自述中提到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起很知名的女访民李蕊蕊上访被强奸、被威胁要关到精神病院的事件,就恰与校园暴力有关。李蕊蕊因上学时年龄大了几岁,受到老师的侮辱和同学的嘲笑,且后来被拒绝入校学习,剥夺了她受教育权,所以她踏上上访之路,遭关进黑监狱,且被看押她的保安人员强奸,后又被威胁要将她送入精神病院(仅仅因为她上访动机较为特殊,政府和当地居民甚至她的家人都不认为因校园暴力问题需要上访)。在媒体和其他维权人士(如三鹿奶粉事件受害者家长赵连海)的营救下才回到家乡。此事当时影响很大,在网上可以检索到许多信息。她的情况与我多有类似之处,我当然也会有被关押在黑监狱和精神病院的危险)”
    后来我在香港中联办门口割腕,也确实被警局拘押和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在香港泛民组织的帮助和我父亲的努力下我才被释放。
    这是关于李蕊蕊事件、他被黑监狱人员拘禁、强奸的链接:
    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32518
    所以举报校园暴力和黑恶势力,没有危险吗?夸张吗?不在大陆的人跟我谈大陆的维稳体制?

  33. @此亦飞之至也 我是联合国难民署有正规文件接纳的难民,相关材料我发给过许志永、胡平、王江松等(有些不方便透露许多学者和异见人士,都有公章文件,还有电话号码,都可以查实,你在这造谣别人“寄人篱下在外国打黑工”,要不要脸呢?
    而且我也把个人的情况资料发给了其中几位,内容都有时间、地点、涉及人物,遭遇迫害、上访截访危险的具体细节,你又知道什么就跟我在这扯淡?
    你去找这些人核实一下看看有没有?

  34. @folldark 我前面难道不是已经重复许多次了吗?治理需要标本兼治,死刑和反思社会问题没有矛盾啊?为什么死刑的同时就不能反思了?为什么说死刑就是掩盖其他社会根源性问题?

  35. @此亦飞之至也 哦,又跑这来了啊,一直跟在我屁股后面攻击讽刺,要不要脸
    “我只不過是休假幾天閑閑,後來又起了一點同情心,才歪樓廢話至今地熱心善意警醒(相信網友們看了也很厭煩!我在這裡跟網友們道歉,我會就此閉嘴。或者,請端小二把我的離題歪樓廢話都刪除”
    是你说的吧?然后又忍不住啦?又跑这里来发贱了?你要食言多少次?我给你数着

  36. 休假滑滑手機、看有沒有什麼重要新聞,看到這底下的留言「流亡海外」時,真的笑到不行~
    Fai 網友,我跟你說啦,這位烈火網友,就只是(不知道拿哪一種簽證?)躲在外國寄人籬下打黑工罷了,你不要真誤以為他是 類似「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中 九死一生逃出來的那一種,沒那麼誇張啦~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305-international-japan-wasedachronicle-sterilisation/
    我不大在乎別人的名利權勢(官位、職銜、校名、學歷等等,都只是「名」而已,孔慶東還是北大教授咧),問題是這位烈火網友,非但無「名」,其「品格、才學」之「實」也大有問題:
    我發現他高談闊論 委內瑞拉經濟、中國美國經濟,但卻完全沒有絲毫真正經濟學、政治學的知識基礎,就只是「網絡文章、社評」之類的東西 看得很多罷了,同理可推,想必 當他大談 法律、社會、心理之類議題時,理據也是很空泛的,但是文句氣勢倒是很足、甚至很霸悍的。
    他最恐怖的,是一種「上帝心態」「救世主情結」(妄想以為自己可以成為「瑪拉拉」之流?),口口聲聲要「幫助天下弱勢」,但稍微不合其意(例如「以過來人經歷」而勸他腳踏實地認清現實好好升學或工作、或者提醒他抱疑而「勿必、勿固、勿我」),立刻就怒稱別人是「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下賤思想」「活在蜜罐的溫室花朵在關公面前耍大刀」,這種人,幸好只是個網上嘴砲的巨嬰鍵盤俠,否則一旦得勢真不知道會禍害多少人。
    (我記得「笑蜀」也曾提過這事,說大陸有很多「民主人士」,骨子裡品格習氣思維邏輯完全就是一個個恐怖的「獨裁者」「小毛澤東」!)

  37. @冰山中的烈火
    高考是不平等的,但在一定範圍內,比完全不平等好。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只會看到高考「表面的平等」,從而信以為真。「表面的平等」掩蓋了社會結構巨大的不平等,因此這個小範圍的平等只能說是宰制結構的幫兇而已。
    跳到死刑,有點同型結構,死刑看似永久「隔離」了嚴重的社會偏差行為者。給人一種「把不可矯治者永遠解決掉了」的安心感;實際上只是掩蓋了「不可矯治者是如何養成」的問題罷了。
    如同手機生產的良率一直提不上來,然後拼命把瑕疵品銷毀,深怕漏網之魚出貨出去……可是這時候不是該看看生產線上有什麼問題嗎?

  38. @mass 谢谢您的介绍。我对于白冰冰女士的政治倾向不太了解,只是知道白晓燕命案和她前前后后的表现。我现在还缺乏相关资金,维权维的身无分文而流亡海外。我在国内曾经去过很多政府机构和媒体,希望社会关注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打击涉及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我还写过许多相关文章,包括个人自述、陈情和建议书。例如写给中国大陆政府和媒体的《防治校园暴力的建议书》:
    https://wangqingmind.wordpress.com/2018/07/21/%e3%80%8a%e9%98%b2%e6%b2%bb%e6%a0%a1%e5%9b%ad%e6%9a%b4%e5%8a%9b%e7%9a%84%e5%bb%ba%e8%ae%ae%e4%b9%a6%e3%80%8b/
    (里边对几个部长的尊称是我还没正式以政治反对派身份讲话时写的,也没必要去掉)
    关于死刑问题,也是社会运动的一部分,我当然也会关注,如果以后有钱,我力所能及捐一点,此外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呼吁,例如在这评论区据理力争

  39. @冰山中的烈火 以白冰冰的政治傾向和議題敏感度…….看不太出來基金會實際方向為何(保護受害人所以支持警眷??),當然如果政治傾向是捐錢的其中一個考量另當別論。建議你可以捐款給同為受害者家屬&支持死刑的王昊姑姑基金會,實際推動受害者保護和兒虐修法。當初她罵廢死也罵很兇,但她保護受害家屬的實際作為值得尊敬。
    https://www.taedp.org.tw/story/10041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3094854
    https://zh-tw.facebook.com/tcr0601/

  40. @liuhuiming 用文中一句话回应你:“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那些不问缘由、不反思社会一律要求处死罪犯的是如此,而你们这些选择性同情,一味鼓吹废死的,何尝不是“极端的善变成极端的恶”?你们不是凶手的帮凶吗?

  41. @liuhuiming 你扯这么多,很明显并没完整看我诉说的话,同样是选择性、断章取义的在回应。因为你所说的,我前面基本上都回复过了。而且无论台湾还是大陆,反废死的民意都是大多数,包括社会知名人士和凶案受害者。
    白晓燕母亲白冰冰成立了“财团法人白晓燕文教基金会(英语:Pai Hsieh yen Cultural Educational Foundation)”,“成立目的包括社会安全、道德教育、绑架处理、督促法律制定等。该会同时也是一个反对废除死刑的组织[1]。”
    1997年,白晓燕遭到林春生、高天民与陈进兴所组成的犯罪集团绑架撕票,成为震惊全台的白晓燕命案。破案后,她成立白晓燕文教基金会,并成为各种公益活动的代言人。
    反对废除死刑
    因白案之故,白冰冰在白晓燕案十年后,公开宣示反对社会上部分人士推行的废除死刑运动。
    2011年因为反对废除死刑及关注二代健保等问题,受到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邀请担任为中华民国总统府无给职之国策顾问。”
    她是真正尽责的母亲,也是有爱心的母亲,并不是“被仇恨吞噬”,而是有正义感的。
    你们没有权力替受害者及其家属宽恕任何人,你们同样是暴民。
    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

  42. 你對曾案的陳述是斷章取義!曾案情況:
    一:被迫提早結束童年,在不合乎年齡階段的場所求生存,身邊沒有任何成年人幫助他,從未體會過被愛,這樣的兒童身心健康長大的機率有多大?這是許多加害人共同的成長經歷,他們也曾是需要被呵護疼愛的小孩卻被無情以對,你懂嗎?就像貴州畢節自殺的四兄妹,你真的如自己所說的那樣有同情心嗎?這就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當社會沒有任何有效的網去接住這樣不幸的生命,最後只好以這樣的方式為我們的冷漠付出代價。
    二:「病識感」以及「心理疾病污名化」。這樣的訊息知識在以往太過缺乏,加害者本身不可能具備,身邊的人亦然,所以才會不斷被呼籲要建立配套制度。順便提曾在日本發生的例子,一對夫婦將有心理疾病的女兒綑綁在一個無窗並且做了專業隔音處理的房間,最終這個女兒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及缺乏陽光導致的各種疾病而死去,周遭的鄰居才知道這家有個女兒。懼怕社會眼光而不願讓孩子接受治療,「心理疾病污名化」也是阻擾許多患者接受適當治療的原因。
    三: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去做,也執行不了隨機殺人的程序。曾文欽說「上網查」那一段話是為了求死得死,說得愈可惡愈能早死。死刑在台灣是存在的,他明確地表示因為有死刑所以去殺人,這已經很好地反駁了你的論點不是嗎?如果沒有死刑,他要如何以此得死?如你所說‘既然鄭捷想死,為何不讓他求死得死?’難道這就是死刑該存在的道理?你這樣極端的心態很不正常。
    四:總結,你很多論述太過分裂,句句冷血又自稱同情。搬出一套又一套斷章取義的事例,譬如那位英國的母親,那母親希望如何如何都不重要,她明顯對兒子的心理疾病毫無意識是關鍵點。
    「因為死的不是你小孩」或「下一個就是你小孩」這些刻薄話存在的同時,小燈泡的媽媽在16年接受政府邀請加入司法改革,她希望小燈泡的離開不是沒有意義,期望盡己之力改善社會,一個偉大母親將苦難化作推動社會向善的力量,她的堅強與理性不僅足以做為所有人的典範,也適合做為你的一面明鏡。如果你曾經受過什麼巨大傷害,請想辦法幫助自己,而不是讓無限仇恨吞噬自己。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曾文欽國小畢業後即未升學,12歲時父母離異。進入職場後,工作環境均為成年同事,而無與其年齡相仿之同伴;自此之後即沈默寡言,少與他人交往,亦鮮與家人互動及交談。長期有憂鬱、激躁、焦慮、精神官能性憂鬱症等病史。
    案發前,曾文欽於臺南市北區大興街菜市場旁租賃一小套房,多年來均以打零工維生,勉強餬口度日。
    曾文欽在被捕後直言:「犯案前有上網查過,現在台灣殺1、2個人也不會判死刑,我就被關在牢裡一輩子就好。」又說:「如果今天犯案後沒有被抓,我以後還要再去殺人,直到被捕為止。」
    但在案件審理過程,曾文欽卻向精神鑑定醫師表示自己其實是為了自殺而殺人。曾文欽說:「因為如果失敗的話,就不會被判死刑。我完全沒有想要吃免費牢飯。想吃牢飯的話,竊盜、搶劫都可以。我是想自殺才殺人,因為先前自殺多次都不成。」並表示「說殺一、兩個人不會判死刑,是覺得說得越可惡,死得越容易。」曾文欽在2008年間至台南醫院就診時就曾向醫生吐露自殺原因以及自殺未成的情形,並留有病例文書記載。

  43. @folldark 这个我当然知道,所以促进平等要社会整体变革。但至少在局部,死刑可以实现平等,避免暗箱操作后提前减刑出狱、狱中特权与虐待等等不公。
    就像中国的高考制度,本身也是不平等的,起跑线甚至终点线都不同,但至少达到了局部的、一定范围内的平等,比完全不平等强多了

  44. 不要说这种随机杀人,即便是复仇(如报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如果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我也不完全反对判死。同情当然同情,死前有机会还可以给他递壮行酒,死后还可以纪念,但国法不可废、公理不可违

  45. 死刑並不平等。是的,所有人犯了一樣的罪行,都同等地被剝奪了生命,看來很平等。但是不同階層的人基於無法完全咎責於己的理由,會觸犯的罪行種類並不相同。美國社會中非裔族群犯罪率較高,如果套用此邏輯,結論是非裔族群被執行死刑比例較高是平等的。這個結論我認為是因為看不見結構而對平等產生很大的誤解。

  46. @beckking
    1.我所说的死刑的优点有很多方面,而且还没说完,并不是只有遏制犯罪这一方面作用,综合起来,利远大于弊,但你没有一一回应我说的优点;
    2.我一再强调非常赞同对于这类随机杀人事件的反思,我看过类似案件的文章恐怕比九成以上的人都多(谦虚的说)。但反思和判死不矛盾,反思不代表饶恕。
    3.郑捷为求死杀人是有这回事,但是难道不应该让他“求仁得仁”吗?ISIS成员大多也是抱着必死之心参战的,所以北约和各国军队就不杀他们?
    而且,还有人因为死刑太少所以故意恶意杀人呢,例如台湾曾文钦杀人事件:
    “此事件为台湾犯罪史上第三件随机杀人事件,由于遭曾文钦杀害身亡的方姓男童为年仅10岁的国小男童,更让台湾社会高度重视此事件。曾文钦在被捕后直言“犯案前有上网查过,现在台湾杀1、2个人也不会判死刑,我就被关在牢里一辈子就好”[9],又说“如果今天犯案后没有被抓,我以后还要再去杀人,直到被捕为止”。这番话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使社会大众因此重新讨论:减少宣判死刑与暂缓执行死刑的破窗效应;死刑存废问题是否时宜;为何政府不依法执行死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6%96%87%E6%AC%BD%E9%9A%A8%E6%A9%9F%E6%AE%BA%E4%BA%BA%E4%BA%8B%E4%BB%B6?wprov=sfti1
    所以呢?

  47. @Fai 你的回覆說了我不少心聲。
    我想補充一些:
    提出死刑種種好處的實在是淺薄的立論… 光回到本片談鄭捷一案就有幾個明顯的問題:
    1. 死刑可以喝阻大眾,但大眾本來就不會從事這樣的犯罪,那就會犯罪的鄭捷來
    說呢?死刑卻恰恰無法無法喝阻他做這件事,在有限的發言中,死刑甚至成為
    他犯案的理由之一(雖不精確,但已不可考)。
    2. 我認為大眾的確需要學習克制直覺,理解實務的刑罰效果。如果面對鄭捷這樣
    的案件我認為最符合大眾直覺的說詞便是:鄭捷表明他犯案就是為了求死刑,
    而現行的體制和輿論還真的「完成他的願望」,甚至,連讓他被研究,對未來
    這類型的犯罪預防、處置增加瞭解的機會也沒有了。
    要論「對不起死者」,讓犯罪者「求仁得仁」,甚至沒留下一點研究機會,這
    才是真的對不起亡者的犧牲。

  48. 满嘴支人的,就在自我演绎非黑即白、简单粗暴

  49. 你看了这样的文章,然后口里还支人,支人的叫,你的脑子真的又在转么?

  50. 支人理解不了非黑即白以外的话题,简单粗暴即是正义。

  51. 不好意思,這次沒忍住。你的措辭實在挑動我的神經。

  52. 「看了一些电视剧和文本就主张废死而不考虑社会现实和更多理论的」
    我知道你想標榜你是看到了「社會現實」的人,我的問題是,你的「現實」是怎麼來的。對一個只聽說懷疑就披頭蓋臉啪啪啪的人,我當然要問這人是怎麼了?而你本人好像也不吝(多次)分享,所以就不存在我要用你的個人經驗轉換話題的問題了。
    問題還是那個,對殺人者該怎麼處理?很多人甚至還去不到主張廢死,只是存疑,你似乎連這個都無法消化,如臨大敵。把你同放進劇裏,或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即個體對社會現實的感知和經驗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立場。把你自己稍微放下來一點,變成其中一個去感知社會現實的人,而不是絕對真理的掌握者。我覺得,這點謙遜你須具備,如果你要談社會利益。這首先是對自己也持批判眼光和距離。你沒有。
    你開列的死刑好處我只執兩點,一是隔絕,二是補償。(其他的姑名之曰「方便快捷」),前者與本劇初衷已成阡陌,後者呢,只是虛妄。說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為廢死的前提也讓我不解,即一個人該不該死不是觀乎個案本身,而是它造成的社會效應?你還能說死刑是正義的嗎?我說的現實政治與理想主義的矛盾,應該是這個。
    我想特別提出的,還是一個群體對「生命」的態度和感知。西方文化有宗教墊底,就群體對個體施加絕對權力有天然屏障,但中國沒有。生死不二,怎麼看待死背面是怎麼看待生。比起死不死刑,我更關心的是其折射出來對生的態度。這,也是中國的現實政治。是以普遍的價值理念為討論起點呢(剝奪別人生命的合法性),還是以現實效應為討論起點?
    你的問題在於,你談的其實是現實效應,但不忘用價值理念裝點,像告慰亡者、一律平等(這點放在中國最好笑)。這是糊弄人也糊弄了自己。先砍齊修平,等大家都老實了,再來放寬刑法。問題就在於,我賭你既砍不齊也修不平,反向助長了輕蔑性命的國民性格。光是該不該殺死殺人者這種拉扯就足以剎停暴走的嗜血傾向,這樣看,你那不容有他的「殺人者死」正是病癥,而你說你要去救別人。

  53. 最近回想小時候獨自思考是非公平正義自己心裡自然有把尺,越長大受教育和社會影響越混亂。戲劇閱讀效果可能就是逼人以上帝視角回到空無一人原初空間獨處自問,即使日常受情境牽著鼻子現實忽略本人意願就擅自成了方向目的地相愛相殺,人活著唯一自由處都仍存在人性的共通答案吧。

  54. @冰山中的烈火 就普世價值大家共識應比歧見多,但分辨何謂先進or落後標準(我決不會羨慕新國自由或韓國女性地位&官僚主義)、判斷「當今社會是什麼樣子適合什麼」,受特定知識體系架構(或許參雜部分中共史觀、保守價值再加點進步思潮)認知影響,背景不同想法差異就很大了。另這部戲是由台灣立法院撥預算的公視整合在台近年來無差別殺人與精神疾患社會事件與死刑公共論述縮影,若將中國或香港納入同樣語境為社會整體做進步與否是否可以討論死刑判斷,身為台灣人其實覺得有點尷尬,因我不知港中同樣敘述實際指涉什麼狀況。國小畢業後幾乎沒再看過台灣節目,從不認為台劇華劇台灣演藝生態有過黃金年代,大多只有毫無認同甚至噁心的迂腐膚淺浮誇,這部戲對我而言只是台灣長期內憂外患形成淺碟文化下終於開始嘗試讓公眾放下情緒膝反射,停下來想一想。或許您可以看完戲來聊,但跟好美劇比沒有一定要看就是。

  55. @家维 关于您在结尾的那些问题,当然都有意义,我在前面评论区也回答了一部分了。
    人类从同态复仇,到肉刑,再到徒刑,从人治到法治,从纯粹惩罚到加入修复式司法理念,都在不断进步。
    但问题是,任何发展必须兼顾各方利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而不是一味宽纵,这不是博爱而是缺德。我前面已经说了,许多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还在强化惩罚,例如《熔炉》法案就是典型。现在许多国家存在的问题是对受害人救助不足,对加害者打击不够,而死刑这一极为重要的手段更不能被废除。所以大谈废死、宽容,是很值得警惕的、可怕的事情,我当然要站出来反对。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讲的很好,群众往往是偏狭的、极端的,考虑问题都是单方面的,那些不论因果鼓吹判死的人如此,看了一些电视剧和文本就主张废死而不考虑社会现实和更多理论的,同样是盲目的大众。
    我所说的,就是希望人们学会兼顾、共情、实事求是。
    当然,我个人的价值观是倾向于严刑峻法的,至少在当今社会应该如此。标本要兼治,如果标治不好,治本就没有基础。那么死刑在内的惩罚措施就是“标”,是“本”的前提和保障

  56. @家维 谢谢您的理解。其实我的论点并非另几位评论者说的二分法,相反我是主张客观全面的检讨恶性案件背后的成因及解决方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反对死刑。其实我更批判的,是那种不管是非黑白,鼓噪让当事人去死,甚至人肉加害者家人的。但这评论区大多数都是主张废死和过于偏向另一方的,所以我当然要批判废死及“反向倾斜”的行为。这就是平衡和中立。但是这些质疑我的人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

  57. 这又把我自己的事扯进去了。上次辩论就是这样。不过我倒没什么需要隐瞒的,只是感觉话题被转移了

  58. @冰山中的烈火 做錯事應當得到合理的罰則,但是如何讓這罰則達到最大程度的影響才是本劇要給觀眾的思考。您的觀點也是眾多深思熟慮的一種結果,其實只要有思考就是價值所在了。希望在二分法的論點裡面可以斟酌一些理由,畢竟再發生了可大可小的悲劇後花些時間探討原因或多或少能夠預防下一次的悲劇發生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劇中有句話,把一個神經病治好再判他死刑有意義嗎?
    何謂治好?何謂伏法?誰伏法?誰得到救贖?誰得到什麼?又誰失去了什麼?還有誰失去了誰?其實我也在思考…

  59. 對你的受害經過我會去看,那個東西該是對這個討論最有力的註腳。其他的,就不評論了。

  60. 毫无疑问,一个人犯罪,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诸多社会原因,甚至有些就是社会逼迫他/她犯罪,例如我提到的杨佳。大陆的袭击儿童的案件,哪一个加害者没有受到过不公平对待、没有受过委屈呢?我相信他们都遭受过,而且相当一部分遭受过极大的创伤。但是这不能成为其逃脱死刑的理由。因为他给无辜者制造了更大的伤害、违法犯罪了。
    社会对个人施加的伤害,当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文化教育、社会运动逐步改善、减少,促进社会公平、减少戾气,以最大限度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罪犯脱罪的理由,即便有这些前因后果,依旧死有余辜。
    所谓“我有时现实主义,有时理想主义”,这才正常,而不是空想或者陷入功利和社达,而是把理想和现实最大可能得结合起来。
    补充一点,判处杀害儿童的罪犯死刑,本身就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手段,否则会有更多人效仿,甚至受害者家人会效仿,然后恶性传导,造成更多悲剧。那些杀人者本来就是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做下这种事,如果法律不能惩罚加害者,难道不是制造更多这样的报复社会的人吗?

  61. @fai “抱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步。你不及格。”
    我质疑、批判社会时候,不知道您在哪玩乐呢?不客气的说,您这话简直关公面前耍大刀

  62. 说到和各类边缘人群的共情,无论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我相信你们并没有我了解,因为很多事情我亲身经历过,有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
    前两天我就已经评论了该剧:
    “这几天有一部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只看了简介,还没看本体。不过让我想到了艾未未先生关于杨佳的纪录片《一个孤僻的人》。前者是表演,后者是现实。
    我仅仅从剧情介绍就感到《我们》终究是以“他者”角度描写看待,而《孤僻》则反映了杨佳真实的人生和心态,没有中产式讶异、矫饰、和感情玻璃天花板
    我还想到一部电影《韩公主》,根据韩国密阳未成年人轮奸事件改编的。其中结尾一段很残酷现实:那些只知道主人公女孩不幸、但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的女同学们,纷纷慰问女孩。但当她们看到了录像中的轮奸场景,却不再接女孩的电话,全部回避……
    因为她们并不能接受真正的真实
    社会上各种残酷无处不在,连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和黑白颠倒的丑陋。
    作为公民,需要做的,是尽力去呼喊、推动社会公正,保护身边的弱势者、受害者,最起码做到不歧视、不作恶。
    然而无处不在的,只是廉价的同情,对剧中人怜悯,现实中却在重复剧中所批判的东西而已
    台湾2012年拍了个《BBS乡民的正义》,讲网络暴力问题的。然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这种事越来越多,台湾还是到处都有网络暴力,有些都跑微博“两岸一家亲”的和大陆人共同搞网络暴力了。
    所以拍这些对现实究竟多大意义?观看者以怎样的心态看的?
    ……”
    https://twitter.com/zhengyichangcun/status/1112088264637366277?s=21

  63. 我不是大陆司法系统的,而是维权者,是遭受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后来成为政治抗争人士,流亡海外,期间经历各种痛苦。
    我的个人信息:http://wangqingmind.wordpress.com
    我的推特账号:https://twitter.com/zhengyichangcun
    你有兴趣可以自己看

  64. 死刑的优点(也可以说好处):1.死刑面前一律平等,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底层百姓,一旦被处死,就不存在监狱里三六九等、各种通过贿赂、欺骗获得优待和减刑,逃脱惩罚或受到过度惩罚;
    2.死刑可以彻底隔绝罪犯与人民,让他/她永远不再犯罪和伤害他人;
    3.死刑具有极大震慑作用,死刑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死刑犯罪更泛滥;
    4.死刑可以相对较大限度(而非最大限度)告慰受害者、补偿死难者;
    5.死刑可以彻底避免罪犯脱逃;
    6.死刑可以避免人们为破坏社会者支付大量资金,而受难者、普通人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和资助,这是非常讽刺的事,死刑可以扭转;
    7.死刑的存在可以促使有组织犯罪团伙招供以求改判活命,有利于打击团伙犯罪;
    8.死刑有利于以较有效率的维护公共安全、打击对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分子,用封顶惩罚来斩草除根
    (未完待续)

  65. 我倒很想知道死刑的諸多好處是什麼?

  66. 好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故不知,你也不知,只這個不知,就可以撬動「殺人者死是正義」這種鐵律。假如受害者對自身的正義有某種話語權。你談建立更包容公平的社會,背後是不是說終端的殺人行為部份責任不在個體?那為什麼由終端擔負所有的罪責?如果那個「惡」裏面有更廣義的指向,殺死殺人者還能不能體現正義?
    那個「正義」該由誰來定義?怎麼定義?罪責如何分配?都是問題。絕非你的「當然是…」云云。
    抱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步。你不及格。
    你願意承受,得不出概率小者可忽略不計的結論。怎麼對這些小概率,是生命態度的分野所在。你忽而很現實政治,忽而又很理想主義。不覺得自己很分裂嗎?雖然我不知道你的社會抗爭是什麼。可能是我自己嬌養,體會不到你對廢死的強烈恐懼。面對這個,我想對你自己有好處?即,先不談正義,先談個人經驗如何影響你的判斷。
    好奇一問,你是大陸司法系統裏工作的人嗎?(可以不答)

  67. @fai 那你怎么知道母亲不希望惩罚儿子呢?你、法官、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力替死者宽恕呢?
    或许你从小在蜜罐里长大,至少在大陆,我知道的夫妻、父子母女想让对方死的很多很多,案例有些是公开报道的。互相的仇恨是你死我活的,然后法官或者外人来个“赦免”、“宽容”,这对死者公平吗?你征求死者意见了吗(或者你有能力去问问死者再回来?)?
    还有,我所说的概率当然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不包括,冤假错案或者死刑的概率对我这样相对搞社会抗争的人概率更大,但是我愿意承受

  68. @mass 感谢你的推荐。你所讲的让人自省而非惩戒,当然是理想社会的合适方式。但是如今的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暴力、腐败、社会冲突激烈,你所说的那些方式执行起来并没什么可行性。例如印度对于性侵等社会问题就采取宽纵的政策,然而结果是犯罪更加猖獗。相反,像韩国这样的准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强化惩罚力度,如废除追诉期、加大刑期;而新加坡也规定对弱势群体犯罪增大量刑力度,台湾也有类似法案提出。这证明司法实践中还是惩罚威慑最有效。至于欧洲废死后犯罪率下降,并不是因为废死,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素养提升。
    除了这些,死刑还有非常多好处,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如果下面有人辩论,我会一条条道出

  69. 你的例子和我的設例二致呢。它沒有回答任何問題,因為根本不是一回事。
    兒子捅死母親是極端的例子。母親即受害者。
    如果「對惡的認知」說的是審視,走近和理解,無疑,設想中的母親是最該具有這種品質的角色。那麼,殺死兒子會是母親認為的正義嗎?對此,她有話語權嗎?還是以某些人的「當然是」一筆帶過?
    把對人情的體念約化為「非理性」(還談什麼認知惡呢?),在你的設想裏,母親的任何想法就必然成了正義(你以為即理性)與親緣(你以為即感性甚至感情用事)的衝突(對立)。這樣缺乏彈性又二元對立,不客氣地說,也算不上成熟的表現哦!
    極端的東西最能檢視不言自明的標準。這例子要質疑的還不是要不要廢死,而是你那句斬釘截鐵的「正义必须通过有力的手段实现,其中就包括死刑。」(邏輯上說,死刑就是實現正義的有力手段)。母親的正義真的通過殺死兒子實現了嗎?那個正義是誰的正義呢?
    「权衡利弊,我宁愿接受这个极小概率的可能」是種以我為尊的態度,需要承受這個「極小概率」的人不是你,是潛在的受害者(但,這裏面也可能有你哦),你憑什麼為他們代言呢?因為概率小,所以可以任意忽略犧牲?(這種思維多麼熟悉!)你就是我所說的協同管治眼光的人。你對自己那麼篤定又缺乏彈性,怎麼去處理極需不斷對主流觀點懷疑檢視的工作——「让社会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有更客观的认知、减少偏见,努力去建设一种更包容的社会和公平的制度。」——呢?若所有的客觀認知呀,減少偏見呀,更包容呀,公平呀,最後都指向鐵定不二的「殺人者死」,我看不到這些看似普世的東西,意義在哪裏?
    從精神病患行兇來談廢死的效度在哪裏呢?不正是對「殺人者死」的敲問?如果結果是肯定的,還問來幹嘛?

  70. 药加鑫是必须死的,如果连这样朴素的是非都分不清还谈什么正义。杀人偿命实为亘古以来的天理人心,如果废除死刑社会上层将有更多的饰非之辞来为为非作歹辨护。激情杀人在药加鑫案之前有几个人知道。要废除死到也应该先从穷人和社会底层做起,而现实是他们常常是冤死鬼,贪官和富人逍遥法外。支持死刑不是恶而是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

  71. 以下是在《我惡》官方粉絲頁撈到的留言,也希望有犯罪學領域人可以補充references
    重整羞恥理論
    是澳大利亞的犯罪學家布烈懷德,在一九八八年提出的一個理論。
    布氏將羞恥分為黥印黥印羞辱和明恥整合兩個重要的觀念。
    「明恥整合」是輕微的非難,「黥印羞辱」則是嚴厲的處罰性非難。
    「明恥整合」有助於減少犯罪,而「黥印羞辱」則會增加犯罪;布氏指出:「羞恥」是最強而有力的社會控制器,只要不被誤用成黥印羞辱。」。
    布氏認為,羞恥的效果既受個體層面-「互賴」程度的影響,也受社會層面-「共信」程度的左右;愈高程度的互賴與共信,羞恥的社會控制力也愈強。
    黥印羞辱是不尊敬的、污蔑的,這種對犯錯者的行動,並不會在非難後而接受犯錯者,而「明恥」雖然也會非難犯錯者,但明恥的責備,僅止於過程,最後當犯錯者承認錯誤之後,最終仍舊給予犯錯者原諒與接納、整合於社會的機會。

  72. @冰山中的烈火 吳慷仁對人權律師動機理解有限所以演出難讓人共鳴,所以我認為你說「看了這部戲就鼓吹廢除死刑」可能性很小,大部分贊成廢死或至少覺得死刑存在與否值得思考的不會是因為這齣戲,台灣幾年來一直有廢死與否的深度論述。先不論法律核心精神並不在「應報」(很可惜法律素養有限無法深度論述,希望有法律人願意補充)、國家會運用公權力處刑死刑犯轉移社會議題(這手法中國網友應該十分熟悉了),關於判斷「選擇性的同理」、「以偏概全」、「因為你家孩子沒被姦殺」等主流認為該以殺以正視聽結論是跳太快太武斷了。BBC那篇兒子殺女的報導講的天生反社會人格疾患,正是可以討論「如果一個人沒有教化可能,是否還有作為一個人活著的權利」的機會,2011年烏托亞島大屠殺兇手刻意製造對瑞典國民和受害家屬的考驗即是如此,自問自己正義凜然價值觀從何而來。
    報導者專訪有放編劇推薦書單: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05529
    我自己則推薦《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作者用馬克思主義解構自殺與屠殺為現代人生活徵狀,值得一讀。

  73. 什么叫做同理心,是对事件各方的动机、处境、心理都有客观的认识,综合分析,然后分别合理的对待,而不是选择性的同情和理解。
    “《我们》的编剧吕莳媛曾在受访时说道,“要让观众从‘人’的状态去同理每个角色的处境……已经造成的伤害不可能停止,那我们要不要学著去面对,接住这些受苦难的人?”
    本剧教给人们的,是反思这种恶性事件、施加暴力的人为什么出现、发生,然后寻找对策,防止潜在的这样的人制造暴行,去除偏见和污名化。但是它教人们无条件宽容了吗?理解暴行就等于要豁免他们的死刑吗?
    对已经犯下恶的,就应该像曾勇夫在2012传说的“世界末日”那天签发了一堆执行死刑命令一样,明正典刑,以告慰死者亡灵和生者不平。
    对于主张废死的,我用白晓燕母亲白冰冰的话回应:“那是因为你家的孩子没有被奸杀”

  74. 那些看见这电视剧,或者看了个别案例,就鼓吹废除死刑的,和那些说“我不想听他的故事/他有多不容易,我只想要他/她死”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以个例推断整体,受感情而非理性支配,只听单方面的声音(只不过和对立暴民听的相反),变成另类狂热分子。就像保护环境和动物是好的,可是极端环保主义者和极端动保就陷入另一种疯狂并不惜为某种目标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这就是乌合之众的单一化思维,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

  75. 拿亲情中的冲突举例来反对死刑,本来就是幼稚的行为。这和本剧表达的人们缺乏对于恶的认知是同一本质的相反镜像。
    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甚至雇凶杀害对方的都有。看看CCTV12中多少案例是亲人之间的杀戮?儿子杀了母亲,被判处死刑,当然是实现了母亲的正义、社会的正义、人类的正义

  76. 你的最后一个疑问,有当事人为你解答:
    BBC:《儿子杀死女儿 做妈妈的要怎么活下去?》
    夏丽蒂儿子13岁的时候,持刀刺死了4岁的妹妹艾拉。
    过去11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牢里,在50岁以前可能都不会被放出来。
    作为母亲的夏丽蒂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家庭悲剧?
    她要如何才能理解自己的儿子杀死女儿的真正原因?
    一个遭逢如此家庭悲剧的母亲还能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儿子吗?
    夏丽蒂说,他的人在那里,但他的心不在。
    她退后一步看着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他的眼睛里,他的脸上,什么都没有。”
    “我们坐下来,他看着我,然后说你现在要怎样?”
    “什么要怎样?”
    他说,“你说过如果有人伤害你的小孩,你就会杀他们,那你现在要怎样?”
    “他说话的口气是在挑战我,而不是害怕。”
    “这是我第一次认不出帕里斯,我知道他有一股愤怒,但这不只是愤怒,这是邪恶。”
    夏丽蒂虽然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害怕自己的儿子。
    害怕不是因为帕里斯过去的行为,而是帕里斯计划要做的事:把她也杀掉。
    夏丽蒂仍然会去监狱探望帕里斯,并和他通电话,但是未来帕里斯可能获释却让她坐立难安。
    “我不喜欢,主要是因为恐惧,他不会改变的,从13岁以后他就没有什么改变。”
    夏丽蒂担心菲尼克斯的安全,“我希望帕里斯尽可能在监狱里服刑,因为我要确定菲尼克斯尽可能的茁壮成长,以免帕里斯再来伤害我们。”
    最后一句话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看法:她希望儿子永远被关在监狱,而不是放出来
    所以你的问题,至少有一个清晰的反例证明了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amp/world-46166930

  77. @嘿:是啊!就我在這裏說的哪些屁話,如文革再來,夠死十回。

  78. 「治亂世用重典」,「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這些傳統觀念其實都在協同管治者的眼光,這個眼光下的,都是蛆蟲,生命以五花八門的方式被剝奪凌辱。這種缺乏尊重,漸漸內化為草率和單向,對問題也慣以「切除」、「清掃」、「消滅」的方式對應,最糟糕的是受眾認同這種對待他們自身的態度,而對其他的方式缺乏想像(他們沒嘗過被尊重和謹慎持重的對待。)
    小孩不願做功課,老師要花力氣提升成功感、動力、成就動機,有了這些,後效會讓人瞪目而且持久。只有到最無力的時候,才會出動威嚇,而威嚇如成習慣,也就失去了威力。所以,什麼是「有力的手段」呢?
    一套電視劇並列持份者的觀點和處境,不是呼喚同情,而是讓人對各個群體有所觀照,這種觀照能帶來更多討論,也許就能帶來更平衡的對應之道,營造更人性柔軟的社會環境。
    死刑是有力的實現正義的手段。你確定嗎?誰的正義呢?兒子捅死母親,你去把兒子殺了。你實現了誰的正義呢?母親的嗎?

  79. 好的

  80. 不回覆你好像很沒禮貌,兄台:我以「死刑不是答案」作為最後的結辯,好嗎?夜深了,我們還是多花時間陪陪家人吧!

  81. 我理解你说的这些,但我认为情感和法律、自己的情感和受害者及家属的情感不能混为一谈。判处死刑并不只是为了遏制犯罪,而是本身就是必要的对等惩罚。正义必须通过有力的手段实现,其中就包括死刑。
    至于冤假错案,这是不可避免但极少的,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错案屈指可数。相对于其他各种人为造成的死亡,因冤假错案造成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权衡利弊,我宁愿接受这个极小概率的可能

  82. To@我的朋友:你的陳述看來比較像是你其實並不理解,但是,我認為不理解很正常。這部片可以視為辯論場上的正反答辯過程,你所反對的在劇中有很細緻討論,或許你願意有空找來看看。另外要註明廢死並不只與這種隨機殺人事件掛鉤,廢死還包含避免司法漏洞造成的冤案傷害。
    你說的楊佳事件我沒關注過,不宜評論。但也許問題是一樣的,直接執行死刑是問題的答案嗎?還是懶得找答案的手段?這個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態度是正向的還是停滯在不名譽、不體面階段?更不用說其中還包含許多家庭失能,功利主義社會等複雜因素⋯⋯⋯舉例:印度的種姓制度與對女性的保守父權主義是如何助長那些強姦犯,曾經有記者深入瞭解,那些人覺得莫名奇妙,他們之所以那樣做是在代天行道,懲罰不檢點的婦女,請問殺了這些自覺無辜的人,能有效改善社會嗎?姦殺在印度依然層出不窮。
    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要不遇到困難直接放棄,要不不斷努力debug,成功往往屬於後者。很多公司寧願抄近路花錢買技術或直接嫖竊,正因開發最燒錢,雖然扯遠了,而這就是民族價值觀問題,偏好抄近路,所以根基是搖搖晃晃的,社會是騷動的,人是功利的。
    根據統計,廢死國家社會犯罪率較低,社會比較安定,而且多屬福利型國家,但並不代表,今天只要廢死成功了,我們立刻搖身一變,人變得理性了、社會變安定了,而是廢死之所以無法被談論正是因為一切必要的基礎元素都如此不成熟。你的論點是多數人看法,很合時宜,我只是不免感嘆,時候真的未到。

  83.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这类事件的认知、处置,都是需要教育、制度、社会观念等各方面的更新与深入,而且要有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例如西北欧)来做支撑,单靠一个剧、一些情绪化感动是没有什么长远意义的。而且不要低估人们对电视剧和现实事件反应的巨大差异。因为电视剧/电影会刻意营造一种多元的,甚至同情罪犯的视角和潜台词,但现实的事件却是冷冰冰的、血淋淋的,缺乏理性群众自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高估这部剧在陆台的影响,恰恰容易忽视现实中偏见与暴戾的普遍与隐蔽

  84. @DJP 同意您的看法。我内心当然还是很希望有更多人关心这些社会极端事件及边缘群体。上面所说的只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感情抒发。抒发完了,当然还是要脚踏实地,而且我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事,让社会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有更客观的认知、减少偏见,努力去建设一种更包容的社会和公平的制度。对一个普通公民,也是有很多可以做的

  85. @liuhuiming 我觉得理解杀人者和坚持死刑并不矛盾。理解甚至同情杀人行为,并不代表应该放弃严厉的惩罚。就像杨佳杀人,虽然有情可原,但是我仍然主张判处死刑,因为杀了好几个人,手段残忍恶劣。对于杀害儿童的随机杀人,更应该处决。不应该将理解杀人犯和惩罚杀人犯混淆

  86. 正在观看,可惜YouTube未发行。中国大陆地区也似乎没有引进。只能在一些盗版网站先睹为快了。

  87. 爆紅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華人社會若真已達到這境界,現在不致如此。公視長久以來做了很多好戲,好節目,但真實世界是:多數鄉民更愛看大陸宮鬥劇和浪漫韓劇,即便向他們大力推薦,多數人對諸如此類嚴肅的話題是沒有興趣的,這大概是一種民族通性。關心、思考這類議題的在兩岸其實永遠是同一群人。
    記得小燈泡事件發生時,網路集體叫囂盡快判死,咒罵廢死團體,有鄉民留言罵支持廢死的小燈泡母親得到這樣的下場只是剛好⋯在網路世界,我們直面地感受到一個社會正邪共存。
    當時廢死正熱議,媒體常點名XXX支持廢死,廢死也基本和選票掛鉤(仔細觀察,可以推論民進黨長期將堅定推動費死,同婚,轉型正義委員列為不分區,保障上壘)。公眾人物誰提必定被罵作下一個死的就是你的小孩。直線思考的社會,自認無需為惡的循環負責,不喜歡費心力尋根究底改善問題根源。善會循環,惡也會循環,處死一個犯錯的人就像用暴力教育小孩一樣簡單,從未有效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苦口婆心舉例解釋,但鄉民大手ㄧ揮說:正義就是一報還一報啦!就如同line群中鋪天蓋地的反性平教育言論,彷彿現代義和團⋯⋯不得不說民智真的還未進化到那一步,必需正視這種現象,更加努力才有可能改善我們所處的世界。

  88. 你覺得內地的編劇寫不出這種水平嗎?寫出來有人敢拍嗎?拍出來過得了審嗎?創作者諸多制肘,令人絕望

  89. 說跪著看完有點誇張了,有點像是搏眼球的標題黨。不過,我真的不希望在部劇在對岸爆紅,大家私下看就好了。因為一紅,馬上就會有人來審查裡面的言論,然後抓個點出來鞭打,要一堆人出來道歉,然後想看的對岸朋友就看不到,真正需要在意的議題也會被模糊QQ。

  90. @端 同时我也赞成楼下,虽然没有错,文章标题的确有点标题党的感觉。。

  91. @Fai 那确实属于港独言论哈哈,不过我倒认为大陆人不需要太妄自菲薄,其他华人也无需太悲观。对此我个人怪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和世界观的自卑。我有理由相信有很多人在私下默默的记录着,中国的国情确定了对资讯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同时人们,尤其是各种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人对于这种反思类作品几乎是有着刚性的需求。虽然可能会花些时间,大陆类似甚至更深刻的作品在时机成熟时一定会出来。

  92. 文章标题有失水准。

  93. 改變從來都是緩慢而痛苦的,還得不時在反動力量的拉扯中回頭。因此,我認為在這方面倒不必如樓下冰山網友這般絕望。反過來說,若是全民皆有這般素養與反思精神,那導演與劇組或許就不會有這般拍攝此題材以提供社會反思的想法與必要了吧? 確實縱然不可能期待這樣一部戲就能改變什麼,但是改變也從來都是一點一滴的。

  94. 当然,就我在楼下所说的那些特性,大陆和台湾是很相似的。虽然大陆的教育和制度与台湾有异,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演绎的审查严格,但国民心理多是类似。或许台湾因为制度、文艺的开放,有更大比例的反思与理性者,但其依旧是极少数,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对待这种极端事件普遍较理性的,只有德法比荷卢英这块世界理性与文明的中心的部分人了。
    这部电视剧在大陆的结局,大抵和人们围观恶性案件的热度一样:“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本剧很快会淹没在人们生活中,而不会产生什么持续的、改变社会甚至只有一些个人的价值观的长久影响。
    想要让人们对这种人、这种事有更理性和全面的认知、合理的对待,需要有人做持久的努力,长期的教育,社会逐步的人文、人道思想积淀。这在目前的中国,还都是天方夜谭

  95. 真正关注这个剧的、看完之后真正反思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国人,包括看过这部剧的许多人,依旧会是:“一旦发生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下意识地想与之划清界限——那个人是杀人凶手。那个人是神经病。我们已经习惯了默认:‘恶’与人性,是绝缘的。作恶之人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事实上,大陆如南周、新京报、南风窗等传媒都做过类似报道,但结果是骂声一片,甚至不得不关闭评论。例如北京大兴摔婴事件,南周做过专题采访,还有复旦投毒案和中传杀人案,南周都有长篇报道,然而群众的反响是什么?都是大骂南周“吃人血馒头”、洗白加害者……还有去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调查者之一邢家馨为这个保姆的作案动机讲了些客观的话,连微博评论都关了,但是转发还是铺天盖地的辱骂、各种讥讽……
    这种暴戾、极端的社会,一部剧起的作用能有多大?接受剧中观念的人有多少?再说,以前没有这种剧吗?韩国的电影《恐怖直播》就异曲同工,在中国也没有被禁,然而又起到什么作用了呢?有更加理性和悲悯之心的,没有这部剧也能客观看待这种恶性杀人事件;而反过来绝大多数群众,也不会为有这种剧而感动,或者只为电视剧感动,对现实中、身边上发生的实际的这种事,又回到惯性和大众常见的极端和偏狭上了。甚至这部剧的演出者、影评人,对待这部剧和对待现实中发生的这种事,会是同样的心理和态度吗?
    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肤浅的、感性的,反思也是短暂的、特定的,指望这部剧引发持久而理性的反思,就像指望《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改变家暴现状、《人民的名义》推动现实政治改良一样虚幻

  96. 我们有临沂女释放移民美国和李志四川巡演取消。

  97. 如果是香港,我總想像有一天脫離共治的香港,港台做一期節目,找出香港曾有過的四個特首,追蹤他們的晚年生活。他們也許已避居某個歐美國家,住在寧靜優雅的洋房裏,或者老朽不良於行,或者仍然倔強好勝以我為尊,最慘的該是曾蔭權,我覺得他曾有一刻真心覺得自己為了香港好,下場該最孤清淒涼,而梁振英應該是避開傳媒無顏於世的,又或許在牢裏。那時候,請他們,回望今日的所作所為,給予評價,也讓歷史給予他們評價。我期待那一天。(光這留言就夠得上港獨的罪名)

  98. 影视作品有着众多受众,强大影响力,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对人要有所启发,让观众在观看时也在思考,而不仅是声色享受。

  99. 推薦! 一直認爲影視產也是有其社會責任的

  100. 在紅色資本和政府勢力下,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都不能拍出社會議題題材的劇集。只能拍一些很個人化的劇集。
    如果香港能拍,我希望能拍一齣剖析青少年在這時代無力感的劇集

  101. 在中國大陸要怎麼收看台灣的公視節目呢?

  102. 如果中國的央視就像香港的港台、台灣的公視,我希望他們首先拍一部中國農民的劇,那些被時代剝奪了聲音,無能力言說自己的人。他們需要有人幫他們把話說出來。

  103. 優質國產劇?
    我相信很快的還願事件會再次上演。
    別總拿別人的優秀當作自己的功勞。

  104. 已經看到豆瓣有人說某集台詞「這個國家都不能拍電影了嗎?」有台獨之嫌……

  105. 别,千万别在大陆爆红,过两天就会有演员编剧导演被爆出来台独,然后全体被逼用简体字道歉并喊话我是中国人。
    大陆人可不是跪着看剧,他们是带着刀子看,一遍看一遍找机会捅台湾人一刀。

  106. 這種看似大是大非的議題總是很難有深刻的社會對話,感謝導演的敘事,讓我們能夠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這麼複雜的議題。
    廢死議題總是在事發後佔據媒體版面,但受害者家屬和犯案者家屬可能需要的社會資源卻相對很少被討論。

  107. 這….我也覺得「我們」深刻而細緻的勾勒出這個社會對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理解與情緒反應,背後探討的議題之沈重,戲劇張力的掌握和演技等等都讓人激賞,但這在台灣戲劇幾乎是絕無僅有的高度啊…
    中國朋友不需要把台灣社會看那麼高把自己看那麼低,台劇以及台灣觀眾喜好一般而言沒那麼高水準的,大眾在接觸類似社會事件的時候也還是咒罵遠多於對話

  108. 当大陆人捧你时,你不心寒吗?下一秒他又来把你骂翻,大陆人的观点根本不值得注视,自己做好自己才是黃道,不然有天人家又来问你,你不知感恩吗?你如何对得上?

  109. 大陆也有媒体关注加害者背后的故事,报道加害者的生活经历,然而往往这样的报道被定性为为加害者”洗白”。媒体报道的角度和深度是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也许很多人已经不愿或无法深入思考一宗案件背后的各方面原因,例如家庭,教育,社区,社会等原因,而仅仅愿意在一条新闻下留下一句谩骂或愤怒的表达。